留学生双宾结构习得偏误分析(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留学生双宾结构习得偏误分析(2)

1978年以后,引入了国外各种语法研究理论,国内对双宾句的研究日趋繁荣。有通过双宾动词和宾语语义分类的。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认为,“双宾句指一个述语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可以都是真宾语,也可以一个真宾语,一个准宾语。”[2]并把双宾动词分为三类:给予类、取得类、等同类。李临定(1984)根据动词语义类把双宾动词分为11类;马庆株(1992)按“述宾结构带宾语”定义把双宾句分为14类。

3.配价语法和生成语法背景下的研究

杨宁《三价动词及其句型》认为三价动词是支配三个成分的动词,依据形式对三价动词进行了下位分类“第一层分为予取类和非予取类,第二层将予取类分为给予类和收取类,非予取类分为答应类和欠类,第三层把给予类分为告诉类和给类,收取类分为问类和收类。”[3]除此之外袁毓林、徐峰、郭锐、陈昌来、范晓等人对动词配价研究中都涉及了双宾动词。

以顾阳、徐杰为代表利用生成语法进行探索双宾句构造也取得一定成果。顾阳(1998)认为双宾结构的基本句式有NP1+V+NP3+给+NP2和NP1+给+NP2+V+NP3,他吸收了Larson的英语与格结构双宾结构的衍生过程,认为Larson的分析同样适合汉语。徐杰《“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约束原则》(1993)、《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2001)运用生成语法的约束原则对“他”的语法地位进行分析,认为“他”是做宾语而不是做杯子的定语,解释了“打碎他四个杯子”的双宾语资格。

(三)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双宾结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留学生双宾句习得的角度探索的文章很少,大致包括包括:全裕慧《汉英S+V+O1+O2句式对比及汉语教学》(2002)、石轶敏《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双宾与格的自推研究》(2006)、蔡春玉《基于对比的朝鲜族学生双宾结构习得偏误研究》(2006)、孟祥芳《初级阶段外国学生汉语双宾结构习得偏误的分析与研究》(2009)、周岚钊《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双宾结构偏误研究》(2009)。

全裕慧《汉英S+V+O1+O2句式对比及汉语教学》用“buy”和“买”、“got”和“得到”分析出“当句中动词V是“取得”义动词时,英语和汉语的双宾句虽然句式完全相同,语义却完全相反。”分析了英语中的“to”类和“for”类与汉语双宾句的关系并提出教学策略。

石轶敏《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双宾与格的自推研究》以UG通达理论为指导,通过两个实验,分析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对给出类和取得类汉语双宾结构与格的习得情况,解释其原因,并的出结论“语义自推的作用优于句法自推”。

蔡春玉《基于对比的朝鲜族学生双宾结构习得偏误研究》通过对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高级阶段的韩国学生进行“S+V+给+NP1+NP2”句式调查,考察留学生在使用给予义、取得义、制作义动词时,是否受母语影响,最后对该句式提出教学策略。

孟祥芳、周岚钊研究对象相同,都是以HSK语料库中语料为样本,进行偏误研究并提出教学策略。不同的是孟祥芳在HSK语料库基础上对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不同年级的留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考察了不同语言不同等级的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双宾语结构时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并对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弥补了HSK语料库语料较少带来的局限。而周凤钊在HSK语料库语料进行检索主要是通过给予类双宾动词进行检索和筛选的,因此比较倾向于给予义的双宾句研究。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