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达·芬奇密码》中的“完整性”
时间:2020-08-03 19:4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 要: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从2003年出版起,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说的“完整性”。作者丹·布朗在小说中建立了环环紧扣的结构,运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和虚实融合的方法,使得读者主动参与到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并成功掌控了读者阅读时的完型模式心理。53463 毕业论文关键词:完整性;多角度叙事;推理结构;虚实融合 Abstract: Dan Brown's novel, The Da Vinci Code, caused wide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 when published from 2003. One reason for the success of this novel is the ‘integrity’. Dan Brown, the author of this novel, establishing a interlocking structure, using the multi-angle narration and the virtual-real fusion skill in this novel. Such methods allows read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ory initiatively, and control the reader’s full set of reading psychology successfully. Key words: integrity; multi-angle narration; reasoning structure; virtual-real fusion 2003年,一部《达·芬奇密码》横空出世。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销售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曾在《纽约时报》、亚马逊网上书店等各大主流媒体的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位置上久居不下,成为当时全球亿万读者心中的宠儿。《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也因此被世人所熟知,并跻身于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之列。2006年,《达·芬奇密码》又被翻拍成同名电影在全球上映。一时间,“达·芬奇密码”成了全球人茶余饭后共同谈论的话题。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理现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组织的和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位时才可以理解。提出对整体的认知要大于对局部之和的认知的观点。文艺学与之相结合,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格式塔”又名“完型”,其反应了人的一种自然心理倾向,即人的感知会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将不完整的部分加以补充,使事物成为完全的整体。 《达·芬奇密码》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丹·布朗成功掌控了读者阅读时的完型模式心理,使得读者能自觉地跟随他的文字,一步步向情节发展的深处走下去。 一 多角度的叙事——情节发展的完整 在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时,人们会积极搜集关于事件周围环境的完整信息,会主动整合从不同空间位置以及在不同时刻所获得的不同信息,从而达到对该事件最佳、最好的认知程度。小说阅读也是如此。相比于单一角度叙事小说的平淡和无趣,读者更愿意选择有多角度叙事的小说进行阅读,从而获得由多角度、多时空、多层次的复杂叙事结构带来的阅读快感。《达·芬奇密码》便是这样一部通过运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交错不同的复杂叙事视角,来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进程,以形成多条小故事线的交织叙述的小说,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情节的发展有着最为全面、整体的感知。 在空间叙事上,《达·芬奇密码》运用了交叉的叙事关注视角。读者在阅读《达·芬奇密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多相邻章节的叙事关注点是不相同的。楔子部分关注的焦点是临死的索尼埃馆长,第一章关注的焦点变为兰登教授,第二章转到关注白化病杀手塞拉斯,第三章和第四章又转回继续关注兰登教授,第五章则转向关注阿林加洛沙主教……如此跳跃的多角度叙事,让读者在初读作品时,感觉作者是在写不同的几件小故事。这几件小故事相互平行并各自有序的发展着,但又隐约觉得相互之间似乎有所牵连,因为在小说中,还出现了“一英里外,那个叫塞拉斯的白化病人……”[1](P9)、“纽约市莱克星顿大街的天主事工会总部里……”[1](P233)这样一类的明确表示空间跨度的语句。读者在小说文字的指引下,在各个小故事中来回穿梭着。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