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生态细节研究以2002年朱子文学论文为例(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研究以2002年朱子文学论文为例(3)

10、石明庆《朱熹晚年诗学活动与其心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11、余英时《朱熹挽孝宗诗笺释》,《中国文化》,2002年第十九、二十期。

这十一位作者,我们不甚了解,但其中最著名的是久仰大名的余英时先生,他写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对于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极其细致深入,他是公认的朱子学某一方面的权威学者,恰恰正是这样的学者,他的文章题目最为具体:《朱熹挽孝宗诗笺释》,朱熹的挽孝宗诗寓意深刻、感情深挚,为此诗作笺释谈何容易,知识渊博、眼光敏锐、学风扎实是最基本的条件。可见学术文章要有学术意义必须发前人所未发,论题必要具体切实,否则大而无当,空言不实,无益有害。

这十一篇文章所发刊物级别最高的是《文学评论》,这个荣耀归于冷成金教授。他的论文题目是:《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从题目看就知道这个专家厉害得很。一篇文章既要说苏轼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还要与朱熹的文艺思想作比较。专家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及比较能力令人敬佩。不过有一点事实却让我们心疑,就是他写过一篇专门谈朱子文学思想的文章,引文错误很多,甚至错误十分离奇。两个大家的文艺思想,都是很大范围,要比较恐怕不易。

还有一篇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论文,当属学者张祝平的论文:《论朱熹读<诗>方法论及其理学桎梏》。这篇论文的题目与他2001年发表的《朱熹的读<诗>方法论》,基本一致,提要中有这样的话:

从文学出发的读《诗》方法,最后仍挣脱不了理学的桎梏,这是由他“格物穷理”的理学目的所决定的。[4]

原来就是两次把《诗经》“关雎”的篇名写成“关睢”的那一篇文章。这正好反映了中国学术状态的一个细节:量化管理导致学者以多取胜,无暇应付,便重复发表,一字不改。最出奇的是有些学者抄袭别人的文章却只改换标题,内容一字未改。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