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音戏发展的四个时期其艺术特征的演变(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析五音戏发展的四个时期其艺术特征的演变(2)

2.1 五音戏萌芽——秧歌腔

“萌芽时期的五音戏,被称作秧歌腔。秧歌是各地群众经常采用的一种娱乐演唱形式,他的动作简单,曲调质朴易演易学,在群众中有很深的基础。”[1]秧歌的取材也是来自于乡间百姓的生活,农民在田里劳作时会哼唱一些小曲调,这些动听的曲调在百姓中逐渐流传,渐渐地人们将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内容加入这些曲调中,进行了二次创作,使得这些原本优美动听的民歌小曲融入浓郁的乡土气息,亲切易学,为人们所喜爱。在后来的发展中,秧歌又与外来的说唱音乐相融合并受到梆子腔的影响。加入说唱,使秧歌在演唱形式上又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得原有的秧歌演唱形式变得活泼有趣,加上使用方言说唱让这种艺术形式愈发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日渐浓厚,诙谐幽默;又因五音戏在剧情上受梆子腔的影响,丰富了原有的秧歌演唱内容,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艺术形式日渐丰满,成为农民群众爱听爱看,积极参与表演创作的一种演唱形式。这一时期在五音戏的演唱中一些曲调固定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将这一时期的秧歌腔定为五音戏的萌芽。

2.2 五音戏的发展——周姑子戏(肘鼓子)

“‘周姑子’又称‘肘鼓子’,‘肘鼓子’是一种声腔系统,因演唱时肘悬小姑拍击节奏而得名,是山东地区和苏北一带地方戏曲的总称。”[3]

说到周姑子戏时期不得不提到一个周姑子的传说,在清同治年间有这么一名姓周的知县,因议论当时的统治者并表示其不满遭人陷害被满门抄斩,当时只有他14岁的女儿逃了出来,为了活下去她在慈恩庵削发为尼,这个尼姑庵就位于现在的章丘文祖镇。因其姓周,被称为周姑子,姑子为何意呢?在山东方言中姑子的意思就是尼姑。

周姑子很会唱秧歌腔,她常常将自己人生的磨难和父亲的遭遇,写成唱词并配上秧歌腔曲调,自己哼唱,每当周姑子去附近村庄化缘的时候,就一路唱着自己创作的小曲,由于周姑子的小曲唱腔委婉动人,唱词真实可怜,使听者为之动容,便拿米和面给她果腹。

当时是清同治末期,清政府腐败无能,百姓生活在疾苦中,很多穷的吃不起饭的人当起了乞丐,许多乞丐看到周姑子用唱曲的方式来化缘可以轻松地要到维持生计的粮食,便每日到她的庙门外偷听并学唱周姑子的小曲,学会后就唱着周姑子的小曲四处去乞讨,很快的周姑子的小曲流传开来,受到百姓的喜爱。

周姑子戏一名来自哪里呢?据说当时周姑子唱曲时会在肘上挂一只小鼓,为唱曲伴奏,便被称为了“肘鼓子戏”,周姑子的唱腔委婉动听、催人泪下,又在百姓中广为流传,形成了她独有的唱腔,这使得当时的秧歌腔向着民间戏曲的方向发展。而乞丐们为了感激周姑子就为其唱腔取名为“周姑子戏”。渐渐地有了更多活动范围的乞丐开始聚在一起,将之前的小曲配上锣鼓和其他的乐器,在各种集会上演出,五音戏戏班的形式初见雏形。

当然这仅是一个传说,但在当时,每当农闲时节,农民群众便三五七人自由自发的组合在一起演出“周姑子戏”,刚开始时,因为条件简陋,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演出的都是一些故事情节简单的小型剧目,伴奏也只是使用打击乐器,一般都是由小生小旦、小旦小丑或小旦小丑小生的组合形式出现的。这些自由结合的戏班到类似于庙会等集会上演出,有的便在附近的村子流动演出。

周姑子戏是在鸦片战争后由流离失所的农民带入济南的,城市的繁荣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有着极大的差别,济南的戏班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在当时已很有影响力的戏班也是经常在济南演出,这使得各个戏班之间、各个剧种之间相互学习充实自己,这时的周姑子戏班也是一边演出一边在这个繁华的济南府偷学技艺,受到京剧、棒子、豫剧等剧种的影响,周姑子戏在服装、伴奏、表演等方面得到了完善和极大地提高。当时的周姑子戏班通常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人在外演出,由于条件艰苦、演出收入低,通常只有五个人组成,便称“五人班”,后来一些常年在外演出的戏班开始招收外姓人为徒弟传授技艺,逐渐增加到七至八人。由于这一时期周姑子戏进入城市发展并出现搭班唱戏的演唱形式,所以周姑子戏时期是五音戏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