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淑敏小说中的西藏印记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毕淑敏小说中的西藏印记

摘  要:本文主要从毕淑敏的创作动机、作品中的力量意识以及独特的生命关怀方面来论述了西藏十年的从军经历对毕淑敏小说创作的影响。认为西藏十年的经历与体验是毕淑敏进行小说创作的动力,也是毕淑敏文学创作的源泉。不仅影响着题材的选择,而且影响作品的主旨。认为毕淑敏的小说作品是西藏经验的重塑与再体验。53604

毕业论文关键词:毕淑敏;西藏;创作动机;力量;生命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Bi Shumin creation motive, the power consciousness in the works as well as the unique life care to discusses the ten years of military experience in Tibet to the influence of Bi Shumin novel creation. Think Tibet a decade of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is the power of Bi Shumin in novel creation, the source of the Bi Shumin literature creation. Not only affects the choice of the theme,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subject of the work. Think Bi Shumin's novels is the reshaping of the Tibet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again.

Key words: Bi Shumin ;Tibet ;creative motive;strength;life

毕淑敏从1987年开始发表文字,但是真正从事文字工作是在从医20年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作品300余万字,先后获庄重文学奖、百花奖、当代文学奖等30余次。王蒙也说“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1](p2)“一个从事文学创作不久的作家却有如此多的作品,收到如此多的好评,这是由于作者生活积累深厚,写起来游刃有余、从容不迫。”[2](p38)笔者认为,西藏十年的生活对毕淑敏的小说创作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毕淑敏的首部作品《昆仑殇》的发表,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从那时就已经开始了对毕淑敏小说的研究。在近三十年里人们的研究重点已经从对于生、死、救赎等的探讨转到探索小说形象的神话原型、女性意识以及关注心理层次上,同时也越来越注重作者的经历对于创作的影响。其中大约有二十几篇对毕淑敏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进行研究的,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死后面的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生命关怀”是毕淑敏小说的主旨,如唐韧的《生命的组歌——毕淑敏印象》(阅读与写作,1997年9期)、赵艳的《写在生命悬崖边上——论毕淑敏的生命关怀主题的深化》(小说评论2011年1期)。重点大都是从死亡意识、白色意象和女性意识等方面来论述生命关怀是如何体现的。吴丽丹的《走向生命的圆融》(宁波大学,2011)论述了毕淑敏小说的生命人文关怀是随着作者的经历体验不断深入发展,并促使毕淑敏进行文学创作。而本文将论述的是西藏十年的经历对于这份生命关怀的主旨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将论述前人没有单独研究过的西藏经历对于毕淑敏创作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毕淑敏作品中力量意识的影响。

    本文是在前人对毕淑敏西藏经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关怀研究的高度,以毕淑敏的军旅小说集《阿里》和现实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来探析西藏经历与体验对于创作动机的形成,作品中的力量意识的发展变化以及生命关怀的小说主旨形成的影响,从而对毕淑敏小说创作产生新的认识。

一、西藏,创作的动力与源泉

西藏是一个我们不曾深入的领域,一个装载我们满满好奇心的地方。对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地方的描绘,会引起我们强烈的兴趣。可以说很多作家的成功,都与西藏有着紧密的联系,央珍,扎西达娃,阿来,还有马原等。甚至韩石山曾经评论马原时说,“倘若写的不是西藏题材,马原能否获得这样的成功。我的回答是,难。”[3](p22)由此可见西藏的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