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散文集《风中的院门》的陌生化艺术特征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刘亮程散文集《风中的院门》的陌生化艺术特征

摘要:陌生化特征是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独特成就,他以“黄沙梁”为基点,在语言技巧、意象、主题三方面深刻地展现出散文创作的陌生化特征,为新时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新途径,是其散文成就的最明显体现。55226

毕业论文关键词:《风中的院门》;语言技巧;意象;主题;陌生化;

Abstract:Defamiliar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bstrac: through prose a unique achievement, he takes "yellow beam" as the basis, the language skills, imagery, theme three aspects profoundly shown defamili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se, prose,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new era is the most evident the achievements of his prose.

Key words:The gate in the wind; Language skills; Image; Subject; Defamiliarization;

 扎根于西部乡村的刘亮程被誉为“二十世纪受到国内普遍关注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从1999年形成影响以来,刘亮程的散文一直明显地反映出“陌生化”的特征,这是使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热”造成的散文名家辈出的大环境下仍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曾被它的创立者什克洛夫斯基广泛用于文学批评中。所谓陌生化,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与时间的长度”[1]的手法。简单来说,陌生化就是运用异于常规的形式或手法,使创造出的作品不同于普通的文学作品,并相比较普通的文学作品形成新意。在这里,“陌生化”其实是使作品在多方面(内容、形式、艺术境界等)超越普通作品的手段。所以,“‘陌生化’又译作‘奇特化’或‘反常化’。”[2]就刘亮程的代表作《风中的院门》来看,语言技巧、意象、主题三个方面的“陌生化”特征最能体现刘亮程散文的在九十年代散文界的独树一帜,也是其独到的散文成就的主要支撑点。

一 语言技巧的陌生化

其实,客观来说,什克洛夫斯基对于“陌生化”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语言层面的,即“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刘亮程的《风中的院门》中的大多数文章是创作于九十年代甚至更早,而九十年代散文创作正呈现出蔚为大观的状态,散文的语言也显得纷繁复杂,相比较九十年代大为流行的文人散文(包括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学者散文、小女人散文等,刘亮程的散文创作在语言上的表现无疑是陌生化创作最为明显的佐证。

就他的代表作《风中的院门》来看,他的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艺术特征首先体现在词类的运用上,刘亮程对于词类的把握其实显现出明显的通俗化、口语化、生活化、纪录化的特点,并且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不同于以人文关怀为基调,以韩少功、张承志为代表的乡土散文而自成一派。他尽量以生活语言入文,对于乡村邻居或者家庭,多用“我们家”、“老李家”、“韩老二家”、“冯七家”等,对于自己,他也自称“刘二”;对于乡村景物,体现出对原生态乡村的客观称呼,他的乡村充斥着“牛圈”、“草垛”、“老榆树”、“沟渠”、“废墙”、“麦茬地”、“牛粪”等与严肃文学绝缘的物象;对于文章连接词汇,则又很少看到严谨而具逻辑性的“因为”、“所以”、“然后”、“但是”等词汇,他的语句的连串完全靠意义的延伸。这些例证表明刘亮程散文独一无二的乡村化特点,但又绝不同于乡土文学的主流用词特点。他对于词类的选择往往只是依据叙述的需要,并没有故意向文学性、严肃性方面发展,这也是使得他的散文在言语上不耐读或者说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