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复调钢琴曲《牧童短笛》的艺术特征(2)
时间:2017-04-30 09:3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历史背景 1934年,贺绿汀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求学,他在一家缝纫店的楼上租住,夏天炎热干燥,可是贺绿汀并没有被炎热吓倒,他一边看书,一边写作,但是这个时候,他还不断地观察着音乐界的变化。亚历山大•齐尔品是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当时来中国收集“中国民族风的钢琴小品”,在上海音乐学院音的招贴栏上贴出通知,如果谁能获奖,就有机会出国留学,并且奖励100元,贺绿汀知道了该事情后,在裁缝店的小楼的屋里进行孜孜不倦的写作,最后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加比赛。当时,国家战乱不断,《牧童短笛》的成型中也体现了作者的忧思,一方面, 贺绿汀把短笛、牧童、老牛结合在一起, 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山巍峨、生活安定、天地和谐的美丽画面,这与战乱的年代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 与国民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血腥屠杀的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与人民群众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生活情景形成了鲜明 对比, 强烈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忧患、对国民反动统治的憎恨,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 向往。另一方面, 作品的旋律开始到最后是舒缓的,积极的、强烈的, 似乎又表达出人们的乐观向上精神, 以及人们 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也正因为这样的体现,使得 作品更加深刻、更为真实、更具魅力。最终,一等奖的获奖作品是《牧童短笛》﹙当时名为《牧童之笛》﹚此后在欧洲,齐尔品带着这首钢琴曲亲自演奏,并出版在日本。此后,这首钢琴曲闻名海内外,这首曲子成为各国钢琴家们常常弹得曲目,也成为在中国音乐会中常常演奏的作品之一。 二、 复调技法在《牧童短笛》作品中的成功运用 《牧童短笛》的大胆尝试是把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复调技法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体现出中国独特的五声民族调性的自由复调,是复调艺术的显著表现。 (一)复调技法的阐述 复调音乐的艺术表现深刻而富有内涵。其复调形式的产生是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的声部进行的。线条的呈现既自然而流畅,两个声部所体现的是一种均称的美,手法精练、层次分明。其织体形式更富有上水田园的诗情画意,清幽、淳朴、意境深刻,富于音乐美的感染力。 (二)复调技法的成功运用 我们能够体会到充满激情与想象的复调理念来完成《牧童短笛》这首作品的,以及突出和声旋律线条编织。在作品中部,作者为了让音乐风格的融合,即是使用了主调音乐,还是呈现出平行三度加低音构成。减弱功能是在和声平稳进行和跳进相互结合联系在一起,与主旋律相互映衬与协调。 贺绿汀作品创作的钢琴复调体裁很少,但《牧童短笛》却是用西方复调技法和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相结合的手法写成的,《牧童短笛》这首作品是中国较早、较成功地将复调技法运用于实践。《牧童短笛》在创作上既借鉴了一些的西方的对比复调又吸收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支声复调,既体现了西方复调作曲技术的音乐理念,又融汇了中国民族民间的音调,成功地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复调对位手法相结合的魅力所在。贺绿汀曾在他的《音乐艺术的时代性》一文中指出:“我们虽然用不着刻板地模仿西洋音乐,但是有许多极有价值的西方音乐理论我们必须采取,作为建设新中国的借鉴。我们的音乐虽然可以发挥东方民族的精神,但决不为狭义的民族意识所束缚。”这些话在他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贺绿汀先生的实际行动令人敬佩的,同时确立了中国复调钢琴曲这一新类型题材在中国音乐中得以诞生,对于中国和西方音乐问题上,对于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和创新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为中国钢琴曲在世界钢琴音乐上一次新的创新和突破。《牧童短笛》的产生为确立了中国钢琴曲一个新的题材形式,而且也为中国钢琴曲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很重要的宝贵经验。它的成功使中国很多的作曲家开始认识到中国创作实践必须和西方作曲理论相结合是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必经之路,从本民族中优秀的音乐文化出发吸收有益的题材,并学习掌握西方先进的创作技法,创作出中国人所能欢迎和容纳的音乐作品的这种认识下,中国作曲家们在当时积极投身于创作属于中国人自己风格钢琴曲的尝试和探究。世界音乐界评论:《牧童短笛》是以中国民族民间乐曲作为素材,采用了西洋传统作品技法,创作出的一首结构严谨,形象鲜明,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极浓的钢琴独奏小品。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