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吉利收购沃尔沃引发的思考+文献综述(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由吉利收购沃尔沃引发的思考+文献综述(3)


目前,就并购理论依据,国际上流行的主要有以下七种。
(1)管理协同理论-差别效率假说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优势企业和劣势企业之间存在管理效率上的差别,同样的资产在不同企业的运营下显示出效率的不同,因而通过资产的并购重组,双方都能获得比原来更高的收益,这是双方进行并购的主要动机。
(2)规模经济理论-规模效应假说
古典经济学从成本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其将企业看做一个存在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企业由一个或多个厂组成,企业的经济规模由企业总成本决定,当企业总成本最小时,此时经济规模是最佳规模,理论上存在一个总成本最低的产量,当实际产量低于此最低值时,通过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产能获取规模效应。
(3)资产组合理论-多元化战略假说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某些产业中,进行分散小规模生产的成本相对较大,存在范围经济,例如传统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合并,就会在原材料购置、调配等过程中减少成本,也就是说在这种产业内部存在企业边界扩大的空间。
(4)财务协同理论-避税假说
赋税考虑一说认为,税收制度有时也会鼓励企业参与并购。
(5)投机理论-价值低估假说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原因在于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并购企业在购买目标企业的股票时,必须比较目标企业的全部重置成本与该企业股票市场价格总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这样并购的成功机率就大。
(6)代理成本理论-管理主义假说
代理问题主要是代理人成本问题,代理成本即是在代理过程中因为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成本。
(7)市场竞争理论-市场势力假说
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2.2  吉利所处的政治、经济背景
由于并购存在其自身所特有的优势,国家政府本着获取核心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及拓展产品市场的目的,结合该时期的经济背景,国家政府也出台相应计划和措施,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背景。
2.2.1  政治背景
2009年年初国家出台《汽车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计划》明确指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国外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是中国企业出手的好时机。通过海外并购,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取到梦寐以求的汽车国际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营销渠道。
2.2.2  经济背景
经济危机导致沃尔沃陷入困境,市场低迷,销售下降。2005年沃尔沃轿车公司盈利约3亿美元,但此后的三年该公司亏损严重。2008年亏损达15亿美元之多。首席执行官雷夫约翰森在发表的声明中表明“在第二季度,需求继续疲软,几乎出现了所有的沃尔沃集团市场。在未来的几年内,重点是要加强盈利能力”。
2.3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人为因素
福特是战略性的出售沃尔沃。
福特出售沃尔沃是基于战略目标的选择。为应对2006 年福特创下的有史以来最严重亏损(约127亿美元),福特公司CEO 穆拉利决定执行“一个福特”的战略,其具体措施之一就是消减品牌,缩减福特的车型数量,将经营重点放在“强有力”的福特自有品牌上。2007 年,福特以8.5 亿美元的价格将阿斯顿•马丁出售给英国的一个投资集团。2008 年,福特以23 亿美元的价格将捷豹、路虎打包出售给印度的塔塔集团,同年,福特将其持有的20%的马自达股份出售,持股降低至13.4%。在穆拉利的带领下,福特执行“一个福特”战略取得成功,实现扭亏为盈,2009 年净盈利达到27.2 亿美元,市场份额出现了1995 年以来的首次增长。也就是说,福特是战略性出售,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债务、改善财务状况,而非财务性出售,并不会因为财务状况的好转而更改出售决定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