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下的不屈与自强论刘庆邦《平原上的歌谣》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苦难下的不屈与自强论刘庆邦《平原上的歌谣》

摘 要:刘庆邦在特殊的饥荒时期所写的《平原上的歌谣》,以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为主,蕴含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底层平民的身份出发。通过对特殊历史时期的民间生活丰富而深入的描写,既表现出了一定的批判,同时又显示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较好地实现了书写“历史”的写作目的。58361

毕业论文关键词:刘庆邦;平民立场;苦难;人性意志

Abstract:Liu qingbang's writing in particular famine Ballad of the Plains, dominated by things they experience, and contains his real feelings, starting from the lowest identity. Through the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rich and in-depth descriptions of folk life, showed a certain amount of criticism, while showing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preferably written in "historical" purposes.

Keywords: Liu qingbang; civilian positions; the human wills

一 刘庆邦小说《平原上的歌谣》研究综述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乡土小说在现当代文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说,如果想真正的写好乡土小说,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不了解农村和农民是不行的。换句话说,乡土小说就是现当代文学的主力军。

纵观刘庆邦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小说创作有着明显的两条路:农村和煤矿。从20世纪初开始有了乡土文学,刘庆邦深受沈从文等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有自己特点的乡土小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以独特的风格和强大的生命力孕育着自己的乡土小说花园。为此,笔者对刘庆邦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题材的小说:《平原上的歌谣》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现阶段研究成果的归纳

上个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小说家们既寻求乡土之善,又批判乡土之恶;既有对热爱家乡的赞美,又有对贫穷落后的排斥;既赞同城市文明的进步,又对城市文明产生了怀疑。这使得乡土作家们由于价值选择不同而出现了分化。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出现了“空档期”,那么90年代则是乡土小说的“繁荣期”,而如今的“新世纪乡土小说”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刘庆邦的小说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女性、农村、矿区、人性。而《平原上的歌谣》这篇文章,更多的倾向于对农村和人性方面作出分析。

对农村方面的成果归纳:一方面,刘庆邦的家乡——河南是中原文化的重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正是从这里蔓延开来,故现已有不少的文章从家乡对他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平原上的歌谣》;另一方面,他对这片土地或多或少的带有一点自我欣赏、自我满足,同时也不能否认这片土地的贫穷与落后,在进步与落后、繁华与萧条、工业与农业的相互碰撞中,既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又能从这背后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哀,故也有文章从他对家乡的复杂的感情的角度来分析《平原上的歌谣》。

对人性方面的成果归纳:刘庆邦在《平原上的歌谣》中对于人性的表述,是从善与恶两个方面进行的,他从故事上对人物的善与恶进行自由的来回转换,使人物性格丰满而不单调,从而具有美学意义,这种鲜明的对比促使了人们对于他文章的鉴赏和分析。他在写《平原上的歌谣》中的人时,或勇敢、或懦弱;或善良、或残忍;或果敢、或徘徊、或温暖、或冷酷,但这并没有给人错乱的感觉,并没有使人感觉到怪异,相反,使人觉得人物性格多样,合乎自然,故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较之其他方面会多些,第一,对作品中善的方面加以论述;第二,对作品中恶的方面加以论述;第三,对作品中的善和恶进行比较分析。刘庆邦对于人物的刻画,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这是作者与时代结合的产物。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