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库切《福》的话语权沉默的呐喊
时间:2020-10-21 17:3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要:《福》是J·M库切解构了经典之作《鲁宾逊漂流记》,创作了带有自己特色的文字王国。在库切的《福》中,叙述者不再是意外流落至荒岛的鲁滨逊,取而代之是一名女性——苏珊·巴顿。与传统的男性叙述视角不同,库切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更多不同的声音,本文主要从话语权的角度解读库切的《福》。通过不同声音的呐喊,体现了时代变迁的需求。58388 毕业论文关键词:话语权;库切;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Abstract:"Foe" is J · M Coetzee deconstructed classic "Robinson Crusoe", creating a kingdom with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 In Coetzee's "Foe", the narrator is no longer Robinson that live in the island , replaced by a woman - Susan Barton. Unlike traditional male narrative perspective, Coetzee adds more different voices to this work,so this paper is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ight to speak. Through different voices cry , reflecting the needs of changing times. Keywords:The right of discourse;Coetzee;feminism;colonialism 南非作家库切所写的小说《福》(Foe)是对笛福的经典著作《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苏珊·巴顿的女士,在寻找女儿的路途中,无意之间漂流到了克鲁索和星期五所在的荒岛。一艘准备开回布里斯托的商船打破了荒岛的平静,将岛上的三人带离了小岛。为了更好的记录这段荒岛奇遇记,苏珊将书写的权利交给福。福从读者阅读的兴趣出发,牺牲真实再现的原则,最后不仅剥夺了苏珊主人公的身份,而且彻底从福先生的文本中消失,他还把克鲁索和星期五塑造成一心把荒岛变成乌托邦的理想人物。《福》打破了男性为主的叙事方式,融入了不同的声音,而在这些声音的背后,是作者深沉的思考。 一 苏珊的呐喊 在库切的《福》中,一开头就是:“最后,我的双手都起了水泡,后背灼热,全身疼痛,船是再也划不动了。”[1](p1)在这种情境下,带领读者跟随一位名叫苏珊的女性来到荒岛。这座荒岛不是我们记忆里那种“充满细沙与树荫的地方,那里有小河流过,河水足以让海难者解渴,还有随手可摘的成熟的果实可以实用”[1](p3)的桃花源,这里有的只是荆棘遍布划破你的腿脚,随处可见的害虫,脏乱不堪的环境,这一切似乎都与常见的荒岛游记形成鲜明反差。紧接着星期五和克鲁索的出现,荒岛生活慢慢展现在读者眼前。作为这座小岛的统治者,克鲁索每天过着单调的日子——平整梯田,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小岛上没有任何文明社会的东西,“除了刀子以外,小岛上的工具都是用木头或石头做成的”[1](p11),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他不记日记,不计算时间。克鲁索安于这里,他从未想过离开这里,仿佛机器一般没有生命力地活着,而苏珊却不这么想,这座荒岛就如同一座牢笼囚禁着她,她时刻想着逃离。艾丽丝·门罗有一本名为《逃离》的著作,在这部作品中,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女性逃离的画面,她们平凡、湮没在人群中,似乎毫无特色,可细细观察,却总能在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是因为厌倦一成不变的生活,或是失去生活的动力,一个小小的念头改变了生活的轨迹,朝向一个未知的方向的驶去。逃离,也许是旧的终结,也许是新的开端。而苏珊的逃离是对现状的不满,也是一种行动上的呐喊。她不安于荒岛这没有意义的生活,她不像星期五一样,对克鲁索言听计从。当克鲁索以岛上的猿猴会伤人为借口不让苏珊离开营地之时,她做出第一次反抗,不仅离开营地(虽然克鲁索一再强调不许走出营地),而且一路走到岸边。作为这座荒岛的统治者,克鲁索不让任何人反抗他的命令,挑战他的权威。当他发现苏珊不听从他的旨令时候,他以统治者的口吻狠狠斥责了苏珊。虽然最终这次逃离以苏珊的低声道歉结束,但是作为一名外来入侵者,面对绝对权威,苏珊不仅没有臣服于统治者,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发出呐喊。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权利,而非任何人的附属品。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不是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