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天瓢》的美学特征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曹文轩《天瓢》的美学特征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3)

其实,雨的意象在中国古典作品中早已有之,不过古典作品中的“雨”是人生境遇的一种对照与比拟。当然,《天瓢》中的“雨”也不仅仅是只是雨,它与人的命运、欲望,甚至油麻地的兴衰更迭都有紧密联系,“雨”象征“欲”,是“物欲”、是“权欲”、也是“色欲”,对比仅指人生境遇而言,象征意蕴更浓,由此可见这一寓意是对古典意义的生发和新创。张清芳对此有相同看法:“‘雨’的阴柔中有雄壮的一面, 柔美中融合了崇高的壮美。《天瓢》中的‘雨’是各种各样的, 既是人生百态的象征比喻、摹写和映衬, 更是主人公们性格的间接写照。”[4]可见《天瓢》中“雨”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杜元潮与程采芹的爱情纠葛始终伴随着各色各样的雨。“金丝雨”中,他们两人的爱情萌芽无意中滋生,幼小的采芹玩笑着对杜元潮说:“我做新娘子,你做新郎官。”杜元潮想着便回答:“好,我做新郎官,你做新娘子。”[3](P46)而哑雨、雁雨中,他们二人的爱情被迫结束,采芹要嫁人了,她在出嫁前约杜元潮在果园里相见,反反复复能说的只有那句:“我要嫁人了……”杜元潮在权利和爱情中最终选择了权利,在广播声地催促下,他丢下采芹黯然离去。这时的采芹眼中仍充盈着泪水,空中“粉末样的雨,渐渐浓稠起来……”[3](P163)后来,“黑雨”中,杜元潮终于得到了采芹,得到了爱情,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他从小就喜欢的女子。除了杜元潮、陈采芹的爱情,雨还与其他人物命运有联系。如油麻地曾经的地主程瑶田就死在“箭雨”中,“箭雨”雨丝根根强劲,在空中相碰还会发出当当的声音,这雨“反复射杀着这个年迈的、威风荡然无存的地主,他觉得脸上一阵阵疼痛。”[3](P179)不久程瑶田就扑倒在雨打出的坑中再也没有起来。而杜元潮的女儿琵琶的死也与“巫雨”有关,小姑娘被雨蛊惑着,她渴望用手掌接住雨点,在接住后雨幕却在慢慢移动,她追着甜丝丝的雨,走进了水塘,脚下一滑就滑到深处,浮起时已没了气息。由此可见,“雨”既作为作品的背景而被书写,也与人物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美丽又惆怅的情调,有着古典主义的美,又让人感受到现实中人物命运的无常。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二 场面之美

《天瓢》中的场面描写体现了曹文轩的匠心独运,描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动物,在那些细腻的描绘下,读者可以想象到油麻地美丽的景致。除此之外,作者还大量描绘了情爱场面,但是曹文轩的描写有别于大多其他的作者,或许初读时会令人脸红,可是仔细品来,每到接近露骨低俗时他便转移人们的视线,所以从那些描写中你体悟到的不是浅俗,而是一种美,正如齐亚敏所说:“性爱没有削弱其小说纯美的境界,反而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5]当然,美感不仅存在这些场面中,作品中连人物逝去的场面都经过精心雕琢,无论是老人的逝去,小孩短暂生命的消失,还是“恶人”、“善人”的死去……

当幼时的杜元潮跟着父亲来到油麻地时,他就认为这里有的是风景,有的是好玩的地方,长大后的杜元潮对油麻地感情更深,他觉得油麻地每一个季节都是那么值得欣赏与玩,在夏天,许多植物都竞相展现着自己的风采。空心莲子草像一团团绿色的火焰向着四面八方蔓延开来,清澈的河水仿佛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这团绿色的火焰遮住,连蓝天仿佛都变了颜色。而泥胡菜却已经落叶,只剩下棱形绿茎,“顶端,是一颗颗包裹了羽绒的花果。风起时,花果裂开,那淡紫色的羽绒,就随风飘扬,给人一个错觉:这是夏天的阳光下,瑞雪纷飞。”[3](P231)野胡萝卜花也不甘示弱,不分场合地生长着,“那花高高矮矮地开放着,像无数把秀气而精美的花伞,错落有致地举在阳光下。”[3](P231)在秋天,夜晚的宁静让人感动,“灰蓝的夜空下,大平原在由野菊花、石蒜、苦艾、香蒲草以及成熟的稻子所融合在一起的迷人气息中,均匀地呼吸着。”[3](P252)此时的河水只是轻轻地拍打着河岸,仿佛安抚一般。而码头停泊的船只也被河水轻轻的地击打着,于是船开始缓缓地摇摆起来,像婴儿的摇篮床一样。车水的风车也在微风的吹拂下,节奏缓慢的将水车到收割完了的庄稼地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蛙鸣止了,蝉鸣息了,鸟儿也休息了不再飞翔,只有水边草丛和屋后瓦砾中,一种不知名的秋虫在鸣叫着。无论是夏天还是秋天,油麻地在作者笔下,通过那些普通的植物描写,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的感受,仿佛我们不曾真正认识过这些植物,所以也无法真正感受到它们散发出的美。当然,美的不仅仅只有植物,动物们也是美的,特别是它们嬉戏、玩闹、生活的场面让人看了觉得活力四射。像杜元潮晚年养的那群白鸽,就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最使他心醉神迷的是鸽群翱翔的场景:“一只只雪白的鸽子扇动着翅膀,在油麻地镇上空,在油麻地的田野与河流上,优美地飞翔着,它们搅动了阳光的金线,天空中出现了无数迷人的折光,”[3](P449)而这群鸽子似乎很不怕生并且热衷表演,在无数双观望着眼中,它们变换着飞翔,忽徐忽疾,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忽聚忽散。通过这种种的描绘,我们眼前仿佛也出现了鸽群飞舞的画面,那高低起伏的白色身影让人眼花缭乱,却又欢呼不止。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