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流子”形象的演变(2)
时间:2020-10-22 10:5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阿Q每天什么事也不做,也不喜欢踏踏实实地稳定找工作,他赌博,打架,把那些游手好闲的人的狡猾给沾了个遍。当时,食物十分匮乏, 阿Q一直想通过各种方法来获得食物,并且占为己有,这种想法一直游荡在他的脑海。就因为这样,阿Q来到了城市,想要在这里找些食物,最终啊,成为了那些偷窃的人的下手。当看到人家革命时,也盲目地跟着去革命,片面地将革命理解成了一种个人的谋私利行为,在他眼中,革命就是报仇,抢劫和女人。他也是一个没什么见识的人,举例来说,住在城里的人都把“长凳”叫作“条凳”,这是很正常的,用切细的葱丝做煎鱼,这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可是就是这些事,在阿Q看来啊,都是错的,这就叫作“无知者无畏”啊。 但作者并不只是记录了阿Q的无知、懒惰、游手好闲等等恶习,而是突出他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展现出来的一些中国人民的写照,例如他的“精神胜利法”。茅盾先生说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又说“是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 [2]王冶秋则认为这是一个“道地的黄帝的子孙”。他在这个时期,经常受到人家的欺侮,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失败的一方,例如被别人打了一巴掌,他就自己打自己一巴掌,就像是自己也打了别人一样,这样,他就又胜利了。从一个角度来说,他是落后的、麻木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又是质朴的、要求反抗的,只是他还不知道要怎么来反抗。这就体现了当时这个社会人民的特点。 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像阿Q这种无知、游手好闲、懒惰的二流子确实是有的。他身上有着国民的劣根性,在大多数读者的心目中,阿Q是一个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精神胜利者的典型。他们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文化教养的,一些社会所不赞同,不认可,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在他们眼里,常常就不是这样了,而且他们通常也不打扮自己。在这样一个时代,读者对于这样的二流子是嘲笑的,是不喜的,甚至是厌恶的。他们的存在不是理所当然的,是可以没有的,他们的存在表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阴暗面。他们在这个时代中被人厌弃,虽然他们认为自己是胜利的,但他们仍想要为自己找到正真的胜利,真正的出路,但却是始终找不到可以让他们反抗成功的出路,最终,他们只是沦落,沦落在这样一个时代。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