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帛书《老子》比较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帛书《老子》比较

摘  要:先秦的作品中对于宇宙起源有不同见解。《太一生水》解释了“太一”的含义,并且将万物的起源归结到“太一”身上。帛书《老子》认为万物起源为“道”。《天问》中屈原问“天”,其实问的是宇宙起源,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当时的道家思想类似。“太一”、“道”、“天”这三者的含义都是相近的,并且这三本文献中对于宇宙起源的认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58746

毕业论文关键词:老子;太一生水;起源;天问

Abstract: The pre-qin works have different ideas for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We can know meaning of Taiyi from Tai-yi-sheng-shui. Ancients regard Taiyi as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It thinks that way is the origin of universe in Lao zi. Tian wen is a book which explaining the origin of universe. It has similar philosophy with Taoism. The meaning of Taiyi is similar to way and  heaven. It has many similarities in three documents.

Key words: Lao zi; Tai-yi-sheng-shui; Origin; Tian wen

《太一生水》是一篇记载古人对于宇宙生成的认识的先秦重要文献。这篇文献的出土对于当代学者研究古代人宇宙起源认识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该篇直接把“太一”作为宇宙生成演变的起点,无论是在宇宙论上,还是在本体论上都凸显和确立起了“太一”的观念,使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太一”范畴出现的历史时间抱有的种种疑惑都涣然冰释,它是我国早期最为科学的宇宙生成论。《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存在,《老子》将宇宙万物的演变规律归结到“道”上,用“道”来解释这一切。并由此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帛书《老子》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据学者推断,这是当时所见《老子》写本中内容最优质,错误比较少并且遭后人篡改最少的版本。在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帛书《老子》中都提到了宇宙起源的问题,《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他在《天问》中问的都是上古传说中不可解说的怪事大事。他用27个问句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的运行提问,这也是先秦学者在一直探索的问题。屈原问天。其实问的就是宇宙起源、生物演变。《天问》中的“天”与《太一生水》中的“太一”、《老子》中“道”有相近之处。

一、对于《太一生水》与帛书《老子》两者中起源问题的探索

白奚先生在《<太一生水>的“水”与万物之生成———兼论<太一生水>的成文年代》一文中提到:“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解释万物的终极来源,多是从某个终极性的起点为始,而以万物的生成为终。”[1][p41]一般的作品比如《易传》提到过乾元和坤元是万物的起点,但是《太一生水》却是只讲到了“成岁”,并没有讲到万物,所以在古代的作品里是比较特殊的。

水是万物演变进化的基本要素,这一点在古代东西方学者的学说中皆有提到。水是世界的本源这个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曾被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过。而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出现。如《管子•水地篇》就提到:“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源也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管子》认为水就是万物的本源,是大地的气血。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学者们都曾把水作为万物之源。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太一生水》的内容,注意其中对于万物生成的环节顺序的表述,就会发现其中几个重要的环节都和“水”密不可分,所以《太一生水》中提到的“成岁”(即以五谷的成熟为代表的万物生成),与“水”这一重要的东西都是分不开的。《太一生水》中提到出现在四时之后的名为“凔热”和“湿燥”的这两个环节也和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且不提“湿”、“燥”二字与空气、物体中所含水分有关系,单看“凔热”的“凔”字,桂馥和段玉裁都提过“凔”与“沧”意思相同。在《说文•水部》中沧为寒之义。可见,“沧”的本义是寒,而由“沧”的偏旁看,这里的寒并非指一般的寒冷,而是特指水中之寒或与水相关的寒冷。从文献中不难发现,“凔”字在古籍中,往往都与水有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见,“凔”可以解释为潮湿寒冷的意思,这正好与“热”的意思相反,而从“凔”的水字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字表示的是与水有关的温度变化。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作物的生长与成熟都离不开湿度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因此《太一生水》中认为“凔热”和“湿燥”是在为万物生成准备必要条件,也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过程。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