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芬《生死十日谈》苦难与救赎(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孙惠芬《生死十日谈》苦难与救赎(2)

一、生存之难

昆德拉曾经说过:“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4](p24)《生死十日谈》就贯彻了这一精神。正如作者在书籍封面上说的那样,生死十日谈,“十日谈何尽?”农民死亡背后,有诸多原因,这些原因因死者的不复存在而变得更加隐秘,死者不能直接陈述,而只能依赖活着的人的叙述,而这些叙述,往往又掺杂了许多主观因素。所以,作者在陈述农民死亡现象的同时,重视深入挖掘隐含在死亡背后的原因,并且在转述他人叙述的时候,加入“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理解与感受,没有矫正某些或许偏颇的见解,而是给人指明另外一种途径。“自杀是农村的隐秘伤口”[5]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农民自杀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正是农民自杀,构成了全国自杀比重的80﹪。自杀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解脱的终极途径,通过自杀分析,我们能窥探到潜伏在乡村中的隐疾。

在《生死十日谈》中,绝大部分死亡案例都与贫穷和疾病有关系。贫穷和疾病,像个狡猾的家伙,不知何时何地,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毁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农村本就是相对于城市贫穷落后的地方,但越是这样的地方,越是对贫穷和疾病束手无策,贫穷与疾病也就越肆无忌惮的侵袭。《生死十日谈》中涉及到了癌症、脑出血等不治之症,也提及到了糖尿病、骨质增生等慢性疾病,即使是不治之症,也能通过药物维持一段时间,慢性病更是可以通过长期的药物治疗来缓解,但是,不论什么病,在贫穷的农村人那里,都是一种富贵病,他们没有财力去惹上这样的疾病。没有经济能力,也不愿拖累家人,他们在无奈之中选择了死亡。

李琴和姐姐都是残疾人,弟弟虽然健康,但在一次车祸中身亡,父亲突然查出患了胃癌,不到半年就撇她们而去。李琴的母亲七十多岁,得了严重的糖尿病和骨质增生,本来的家庭就已经困难不堪一击,她母亲觉得,自己得病不仅不能帮衬女儿,还要给她们增添负担,成为女儿的累赘,终于选择在一个早晨在离家不远的一棵小树上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李琴姐妹有钱,就能医治母亲,母亲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负罪感而选择自杀。刘开顺和妻子是乡村医生,但是当自己的路病,他却选择了自杀。刘开顺和妻子李燕都是卫校毕业,他的母亲得了糖尿病,父亲半身不遂,儿子还要上学。他目睹了乡村人收到糖尿病折磨的惨状,当他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他在最开始的一年注意保养身体,然而,疾病和贫穷折磨着他,也是为了早日拜托疾病,不连累家人,他选择自暴自弃,糟蹋自己,最后把六种农药兑在一起,死在自己选好的墓地前。糖尿病用胰岛素就能医治,而刘开顺的妻子说,俺们是当医生的,能不知道胰岛素好用,可是没有钱买啊!

小老头因为得了骨质增生,不愿拖累家庭,选择了自杀;周凡荣的老婆,怀疑自己是胃癌,在没有去医院诊断的情况下跳水塘自杀;姜立修服毒没钱抢救,只好从医院被拉回家,睡着等死。一根廉价的绳索,一瓶廉价的农药,一个平静的湖面,就结束了一个宝贵的生命,这多少有点讽刺,但这就是农村的现实。

愚昧也时常导出一出出悲剧。作品中写了一位母亲因为愚昧而害死四个儿子的故事。因为贫穷,四个儿子都没有娶妻,老人给四儿子娶了媳妇,却让大儿子入了洞房,老四怀恨在心使绊子摔断了老大的腿,老大喝药自杀。既有先例,老二趁家里没人强奸了弟媳,后来感染了狂犬病,专咬他的母亲,最后也自杀了。老三出走,领回一个女孩,但因家里太穷,女孩三天后就偷偷溜走了。老三绝望自杀。而老父亲也在不久自杀。贫穷是家庭苦难的根源,但是母亲的做法实在太过愚昧,它破坏了基本的家庭伦理。赵凤在被男人杨柱抛弃后,不告不闹甘愿忍耐,作者认为,她的这种忍气吞声,和她没念过一天书有密切关系,她有农村人对城市的恐惧。更为悲剧的是,赵凤在丈夫走后染上了性病,她不把疾病告诉亲人,情有可原,但是她把性病看做见不得人事情,不去医院救治,就有点不正常了。如果赵凤拥有健康的身体,或许她不会自杀,但是她有一个做大仙的妈妈。作者说,“一个人一旦离仙近了,离人也就远了。”[6](p25)她用鬼神之法治疗女儿,其实是给女儿的倾诉设置了障碍,母女之间的亲密无间有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母亲用自制的药物来医治女儿的性病,病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天天流血。一个被抛弃的女人,面对身心的折磨,怎么能坚持下去。赵凤的死,有丈夫无情抛弃的责任,也有自己和母亲无知愚昧不去医治,不能敞开心怀交流的责任。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