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睢宁落子舞舞蹈形态与审美(2)
时间:2020-11-09 20:4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 苏北舞蹈的发展情况 苏北地处江苏北部,西接河南商丘,安徽淮北,东临黄海,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南挨连云港灌云县、宿迁沭阳县、北靠山东[4]。苏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平均海拔相对较高。由于帝王的出现,带来了弥天大祸。由于权力的征战、自然的恶化,导致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在中原汉文化主导下,苏北人民已广泛继承了汉民族一贯的作风与习俗。苏北人民以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生活态度,渲染当地的民风民俗。民间舞也呈现出一派淳朴、开朗、热情、豪爽、奔放的中原气息,使得苏北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变得更加突出[1]。 其中,睢宁《落子舞》位于苏北的徐州。“落子舞”发展迅速,每个乡村都有落子班表演“落子舞”。 “落子舞”是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民间舞蹈艺术之一,受到县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5]。从此,“睢宁落子舞”享誉全国,在全国更加流行起来。男女老少有空闲就在一起学跳落子舞,自娱自乐。随着“文革”的到来,全县的落子舞表演活动渐渐消沉,甚至绝迹。这一情况引起了强烈重视,政府决心全力抢救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于 2006 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项目,并在全县设立了5个“落子舞”传习所。3 苏北舞蹈的形态特征 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导致大量外来人口迁徙到苏北地区,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但人口的迁徙,又在原著民的吸收融合下,发展出苏北地区淳朴、开朗、热情、豪爽、奔放的风格样式[1]。 舞蹈形态是指舞蹈者通过人体运动表现外部形式。 “落子” 以“三道弯”贯穿始终的基本舞姿,其风格妩媚、韵律绵延、舞姿舒展、体现出稳重的神韵。 3.1 三道弯 “三道弯”由屈膝、拧腰、腆腿三个动作元素所构成。屈膝,是双腿交叉并拢,微抬脚后跟,双膝微弯。“三道弯”用于起始和结束。“三道弯”的特殊气息运用,不上不下半憋呼吸,气息在体内流动。做“磕扇”,脚下交替迈前,迈左脚,由腮部到肩部到胸部横向右移出左垮;反之相反。 “撇扇” :3/4 拍的典型节奏:第 1 拍左胯,第 2 拍右胯,第 3 拍左胯,有时需要在一拍内完成“三道弯”的体态。 “托步” :右脚垫步,右手持扇,随垫步方向舞扇。对了解女角“落子”曲线美,如“屈膝梓腰、腆腮错肩、含胸拔背、颠脚夹裆、斜身跃步、一蹬三颤”等的动作要领[3]。“大盖扇”:注意三连拍的节奏,强调大幅出胯,后两拍轻微摆胯。“仰头扇”:强调“三道弯”后,膝部上下颤抖两次,以此类推。 3.2 幅度大 苏北舞蹈热情、奔放、豪爽,运用幅度大的肢体运动路线,来表现舞姿动态的风格特点。线条长自然会产生大幅度的动作,运动幅度的加大同样也会带来长线条的运动路线。长线条的另外一种状态是指运行的路线简洁。苏北舞蹈在手臂动作上有“绕”的方式,都是手臂带动手肘、手腕随着转动。因为路线的不同,幅度的扩大,导致了视觉上的不同审美体验。苏北是重心偏下的大幅度跨部摆动, 摆动的很“热情”。在苏北的动作元素中“跳”、“腾”的运动很常见,就是所谓的“双脚离地转又跳”。睢宁“落子舞”充分的利用了三度空间,加大了身体对空间面积的占有,无形中更加突出苏北人民干练直爽的民风性格以及奔放豪爽的风格特征。 3.3 鼓点巧 睢宁《落子舞》的伴奏始终以打击乐为主,并加唱些民间小调或数板。通常以鼓、大锣、堂锣、钹四件为打击乐器,其中以大锣为主。执大锣者,必须是技艺精湛而又熟悉落子演出全过程的人才能担任,节奏的快慢,强弱对比均由他统一指挥。曲调简洁,唱词多为七句,大多用四句反复结构,打击乐均用《长锣曲》。以睢城乡五里塘村为中心的“武落子”(也称“大架子”),代表性艺人是刘兹侠。刘兹侠在传统落子的基础上,大胆进行革新,创造了睢宁《武落子》。他将原来女舞的“扭捏步”改为“跑跳步”,手中的撒金(小竹板)改用红绸巾;对男舞的莲湘也在套数上进行了改新,原来四平八稳的四响,现改为四响、八响、十二响,灵活多变。创新后的“落子舞”男女都用“花梆步”,使舞的风格更加热烈、奔放、粗犷、豪爽。其特点是:男的动作敏捷,套数为四响、八响、十二响。二男在交换位置时,脚步准确落在四响上,同时急转身猛挥手中莲湘,以泰山压顶之势,劈头猛盖,形似二人交锋,实则一掠而过。男的“花梆步”像骑上野马,两臂如开千钧之弓;女多用“跑跳步”、“花梆步”,左手“撒金”(小竹板)改用红绸,手臂划的弧线大而快,右手的竹板,上下快击呱呱脆响、迫而急,造成热烈紧张的气氛。 “落子舞”概括起来的特点是“热情、粗犷”。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