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PO抑价发行原因分析+文献综述(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中国IPO抑价发行原因分析+文献综述(2)


IPO抑价问题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许多学者,迄今为止西方有许多关于这个问题的较为成熟的理论。然而,中国股票市场有着明显不同于西方市场的特点。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至今,各方面还很不成熟,信息的披露不够及时、充分、准确,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性将更加显著,另外加上经济处于转型期,市场化程度不够等原因,使得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这些都将加大新股的抑价程度。因此,由于我国的特殊背景,西方的一级市场模型中将企业主持有保留股份多少作为评价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的做法并不适用于我国,在西方市场上得到验证的理论和实证模型不能照搬到中国市场。本文就影响IPO抑价的相关因素进行理论以及回归分析,以此找出影响IPO抑价程度的主要因素,并从中得出结论。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本文总结借鉴国内外IPO抑价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
力图对中国市场上首次公开发行普通股抑价的情况做出描述和分析;从不同角度如发行规模、风险与收益、首日换手率等方面对我国IPO抑价问题进行了回归分析与检验, 最终确定影响IPO抑价程度的主要因素。最后,总结全文,并就IPO抑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
文献综述
2.1  西方IPO抑价研究综述
(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Baron,1982)认为:对成功发行新股的需求有所不同,承销商与发行人间存有信息不对称,但实证结果并不支持该论点。如Mus-carella和Vetsuypens(1989)以38家自行承销上市的IPO公司与其他IPO公司做比较,发现二者并没有差异。Chua(1995)认为最后所决定的发行价应该在发行人与承销商都认同的价格范围区间,两者的差价越大,则IPO抑价的程度也越大。Loughran and Ritter(2002)进一步研究了承销商和发行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认为如果承销商有权决定股票配售,这种决定将不会自动服务于发行公司的最大利益。
(2)承销商声誉理论
承销商声誉理论(Booth和Smith,1986)认为,一旦声誉高的承销商答应承销某个企业的IPO业务,就等于向投资者传递一些该企业价值的正面信号。而这种信号传递功能可以解决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以此证明其发行的新股具有投资价值。大量的实证文献研究证实了IPO抑价与承销商声誉之间的上述这种关系,如 Carter和Manaster(1990)。
(3)信号传递理论
Welch(1989)正式模型化IPO抑价的信号传递的思想,利用分离均衡原理,区分高质量产业与低质量产业。 Allen和Faulhaber(1989),Grinblatt和Hwang(1989)以及Chemm anur(1993)也有类似的想法。Jegadeesh、einstein和Welch(1993)在实证研究中发现 ,IPO的抑价与企业后续的发行有关,即抑价越高的企业后续发行的可能性与后续发行的数量都比较高。Michaely和Shaw(1994)系统检验IPO 的信号传递理论 ,结果发现实证结果与之相反。根据Welch(1989)信号传递理论,获得两个基本可检验的实证结,IPO抑价越高,后续发行量越高,续发行量越高,IPO抑价越高。由于IPO抑价与后续发行量都是由发行者内生决定的,因此,Michaely和Shaw利用联立方程组,以IPO抑价和后续发行量为因变量,利用美国1984~1988年的889个IPO数据检验Wech(1989)的信号传递理论。他们发现,IPO抑价与后续发行量没有任何显著性关系。而后续发行量则随着IPO抑价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同时,他们也检验了发行企业的长期绩效与IPO抑价以及后续发行量的关系,结果他们发现长期绩效和后续发行是正相关的,而长期绩效则随着IPO抑价的增加而下降。Michaely和shaw对于Allen和Faulhaber(1989),Grinblatt和Hwang(1989)的IPO信号传递检验发现,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测相反。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