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的乡村记忆《赤脚医生万泉和》与《香火》
时间:2020-11-20 15:5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 要:乡村叙事可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已然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研究新世纪小说的乡村叙事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范小青在乡村叙事传统中承接与创造,继而从乡村叙事双重角度即乡村叙事手段和乡村叙事内涵两方面阐释了范小青在乡村叙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为范小青在文学史上正名。59771 毕业论文关键词:新世纪;范小青;乡村叙事 Abstract: Rural narrative, which has subsisted more than one century in China, occupies half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of rural narrative in New-century fi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y analyzing that she undertook and created in the tradition of rural narrative, it explains Fan Xiaoqing’s achievements in rural narr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ys of rural narrative and connotation of rural narrative, the so-called dual aspects of rural and narrative, so as to argue for Fan Xiaoqing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The new century ; Fan Xiaoqing ;Rural narrative 引言 乡村叙事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岁月,经过了漫漫求索、不断发展、积极演变的历程,可以说中国的乡村叙事已经累积了丰实的经验教训,具有了内在的深厚的文学传统。“乡土中国”可以说占据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文学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和精神家园,甚至可以说是渗入骨髓的精神气质。 本文在梳理了20世纪中国乡村叙事脉络的基础上,有了对于中国乡村叙事发展历程及内在传统的整体把握,继而更容易掌握新世纪乡村叙事的特征及文学渊源。其中选取了最能体现新世纪以来范小青乡村叙事成就的两部长篇《赤脚医生万泉和》和《香火》来具体描述范小青的乡村记忆。 本文研究对象《赤脚医生万泉和》及《香火》的作者范小青,勤奋高产并且有着不断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使得评论界一直对其有着关注。新世纪以来,范小青关于乡村叙事的书写较多,笔者选取了2007年出版的《赤脚医生万泉和》和2011年出版的《香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范小青一直以来笔耕不辍,创作颇丰,涉及的题材、体裁领域也很广泛。笔者之所以选择《赤脚医生万泉和》和《香火》,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符合“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这个大的论题,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万泉和》和《香火》最能够体现范小青乡村叙事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更能体现范小青在新世纪乡村叙事方面的文学史地位。这两部作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更加有益于我们对于范小青乡村叙事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研究。目前评论界较多地是就其有着高水平艺术水准的名篇研究,对其创作的评论和解读较为精准,但依然存在着诸如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等问题,对其新世纪乡村叙事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对于范小青在文学史的地位也没有给予正名,这就是本文写作的意义所在。 一、范小青:在乡村叙事的传统中 为了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乡村叙事的特征以及文学渊源,首先需要梳理一下20世纪中国乡村叙事的创作及研究现状以及分析新世纪小说乡村叙事的现状,如此这般对于把握乡土中国的书写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初,有着悠长历史农业文明的乡土中国遭受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在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一批仁人志士救国图强,兴起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反封建,乡土小说理所应当成为了这一现实的“载体”。新文学运动叩开了中国封闭的文学之门,西方的文化被大量地翻译介绍过来,国外的乡土小说及其理论也被译介过来。这样,中国的乡土小说创作不仅有了现实的创作欲求并且还有了外来经验的借鉴。此外,作为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和最主要存在形式的乡村与中国近代历史联系紧密,所以乡村叙事有着充足的写作素材和文学与生活关照的实际意义。作为写作主体的作家大多数是从乡村走来的知识分子,作为“地之子”对于故乡、乡村有着遥远而深刻的记忆,使得他们热衷于乡村叙事的书写。这一切,都造就了中国乡村叙事书写的繁盛,成为“文学乡土上的一朵永远开不败的花”[1]本文要探讨新世纪小说中的乡村叙事,那么必定要梳理下20世纪中国乡村叙事的创作及研究现状。中国乡村叙事开山者是鲁迅先生,丁帆先生曾指出,“鲁迅乡土小说的意义是多重的,仅就中国乡土小说史而言,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模式,是‘五四’乡土小说及其后的重要乡土小说作家和流派的被模仿式;鲁迅开掘的现代乡土小说母题是可不断播撒拓展但不可超越的母题”。[2]在鲁迅的影响下,涌现出了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许杰、彭家煌等卓有成就的“五四”乡土小说家。废名的乡村叙事创作开了中国乡土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的先河,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在废名乡村叙事创作的影响下,沈从文、孙犁、周立波、汪曾祺、古华等人的创作都有着冲淡朴实的田园牧歌风格。丁帆在《中国乡土小说史》中指出“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如果说以鲁迅为代表的、以现代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国民性为特征的乡土小说形成了启蒙主义之一脉,那么,废名、沈从文、萧乾、汪曾祺等京派作家的以崇尚原始的文明形态、歌颂乡土人生、美化地域风景为特征的乡土小说,则形成了田园浪漫主义的另一脉。”其后,中国乡村叙事出现了多个作家群落和流派,如以蒋光慈、柔石为代表的“革命+恋爱”式乡村叙事,茅盾、吴组缃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乡村叙事,以萧红、萧军为首的“东北作家群”,路翎为代表的“七月派”乡土小说,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和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等等。20世纪50至70年代,“政治入乡”给乡村叙事带来的“变调”式转变,巨大的政治意识形态作用于文本创作,使得乡村叙事的发展经历一个“变态”的时期,出现著名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高潮。[3]80年代初,在纷繁多变的文学思潮的推动下,乡村叙事的创作出现了伤痕、反思、改革乃至由此形成的寻根潮流,1987年以后,新写实乡土小说兴起。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承续了田园牧歌式乡土浪漫,使得新时期的小说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直接影响了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的创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乡村叙事创作繁盛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也是长盛不衰。在乡村叙事理论方面开风气之先的是周作人,茅盾、郑振铎、王伯祥等人在与世界乡村叙事理论的对照中,也为中国乡村叙事的理论建树做出过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