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6)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6)


2.26%,其中分别在一级和二级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和仅占1%。1993一2003
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100名仅有2人[2]。
    近几年我国较能反映创新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8一2006年间,仅有2002、2003和2006年获得3项,其余年份都为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过去8年(1998一2006)也只获得3项,其余年份同样为空缺。
    第二,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我国在专利技术和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在制造技术领域,专
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韩国的四十分之一。据瑞士管理学院调
查,每万人产出专利,我国为10.8件,而日本、德国、韩国和印度分别超过我国的160倍、140倍、50倍和40倍,美国则更高得多。在国际标准方面我国拥有数不多,而欧盟拥有10余万个,仅德国就拥有工业标准约1.5万个。
    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中71%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三分之二没有技术开发活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近年来,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在IT方面,我国自己申请的专利只占8%,92%都是外国申请的。2005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三位的领域是中药、软饮料、食品,这三个领域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占90%以上;而在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电视系统三个领域,国外申请的发明专利所占的比例均在90%以上。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一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企业在技术引进之后,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充分地对引进技术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技术体系,进而向外输出。目前,我国企业每花l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则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花5一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①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陷入了两个反复循环的怪圈: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能力越弱越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而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由于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往往“叫好不叫座”,在市场上步履艰难。因此,我国许多重要产业均是“依附型”的。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90%已被跨国公司所占领,通用汽车、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分别占其总产量的3%和14%,但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却分别是其利润总量的25%和80%[1]。
第三,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创新资源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约33%集中在事业单位,仅有约67%在企业;同样,国家的科研项目和投入约70%投向事业单位,而只有约30%投向企业。
发达国家这类情况正好与我国相反这样一种结构性缺陷加上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关联度不高,直接影响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功能,实际上也影响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大量的科研机构和人员分别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科教分家、军民脱节,各成体系、交流不畅,也造成了本来就短缺的创新资源分散和重复,绩效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仅为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一200%。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