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嘉陵江上》的艺术特征(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歌曲《嘉陵江上》的艺术特征(2)

2.2 作者简介

词作者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出生于辽宁昌图县,原名曹汉文,是中国著名作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年后成为东北作家群中最有广泛声誉的作家。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任编辑,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代表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

贺绿汀,湖南邵阳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03年出生在湖南。他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学习音乐,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中国著名作曲家黄自学习作曲。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齐尔品在中国征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贺绿汀以《牧童短笛》获得头奖。这成为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相融合的典范。他的电影歌曲《春天里》脍炙人口,《游击队歌》则成为抗战歌的代表。解放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他长期关注中国音乐发展问题。他的艺术歌曲、管弦乐、钢琴曲等影响深远。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2.3 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

在艺术歌曲这种西方声乐形式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随着中国作曲家对艺术歌曲中国化、民族性的探索拓展,中国艺术歌曲近年来涌现出不少佳作。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时期,从建国初、文革期间,到改革开放。中国艺术歌曲以真挚的情感,抒情的旋律,到位的意境,影响了中国几代人。解放前的黄自、陈田鹤、赵元任、贺绿汀、冼星海大师受过专业的西洋音乐训练,他们却无时不刻不在思索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之路该如何走。中国式的语言和情怀能通过艺术歌曲,更集中地体现了东方神韵和特色。而黄自、贺绿汀创作中国艺术歌曲作品在华夏大地至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2.4 民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发展前景

中国民族风格艺术歌曲,在建国前以抗日救国、民族独立为主基调,借助艺术歌曲的方式,对国家命运进行担忧。建国后新时期的艺术歌曲,擅长把握主旋律歌曲,善于将大小调和五声调式的进行平衡和转换,形成中国特有的七声调式,在和声功能,旋律形态,一字双音,一字多音的处理,都体现了中国民族特色。中国民族风艺术歌曲,是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历程、社会主题的艺术歌曲,歌曲的内容也是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为创作载体的。

3 《嘉陵江上》的结构特征

3.1 歌词特点文献综述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饿瘦了的羔羊。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

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歌词是一种典型的以第一人称为主的叙事歌词。一共出现了8次“我”。歌词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和“思乡”的炽热情感。歌词没有普通的儿女情长,而是用“菜花”,“羔羊”是非常直白而贴切地说明敌人的到来,使人民失去了美好生活和家乡村庄。

3.2 歌曲的艺术分析

歌曲在八小节悲壮的钢琴前奏后,男高音开门见山用“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讲述敌人的罪行。作曲家设计了一个弱起的小六度和下行的b和声小调旋律,来表现国家危在旦夕,亡国之痛给人民造成的创伤。尾音的“村庄”分别是拖长的a、g,这样的写法借鉴了贝多芬的延留解决。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