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形象(2)
时间:2021-01-28 21:57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 (一)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 在十八世纪的时候,伏尔泰就很推崇中国的孔子之道,自称是孔子弟子,可见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就有人开始了解孔子的思想甚至是推崇孔子之道。再加上传教士的西来东去,孔子的思想被更多欧洲人所接受,更多人开始对儒家思想十分敬仰。 小说创作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者创造的香格里拉就透露出深厚的中国思想理念,包含了浓郁的儒家思想。香格里拉地点被设立在中国藏区边界,不仅如此,香格里拉里奉行的思想也是中国儒家思想。小说中不仅多次提到中庸、适度的原则,而且也贯穿整部小说。任何事都不能过度,就连“适度”本身也不被强求,就像孔子说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如果为了追求适度、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就不能称为是真正的适度、中庸之道。中庸的思想主要体现香格里拉的人们都要进行的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上。他们把自己逐渐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达到至仁、至道、至德、至诚、至圣。适度原则就像小说中“张”说的一样“我们以适度的严格治理山谷,并满足于居民相应的适度顺从。我们可以断定的是,我们的居民适度清醒,适度禁欲,适度坦诚。”[3]在1932年的现实生活中,作者也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庸之道以及适度的原则,想要寻求多种途径,为欧洲现状找到出口,也表现了对中国的古老文明的推崇。 作者通过描写香格里拉的创造者大喇嘛佩罗,表现出中国儒家思想的巨大力量。在1719年佩罗还是四位方济各会托钵僧其中的一位。他是一个信仰着基督教,并且相信在内陆的蛮荒之地可能还存在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教派聂斯脱利派信仰的人。经过长途跋涉,三位托钵僧相继在途中身故,佩罗也是在濒临死亡的时候无意进入了坐落在蓝月谷的香格里拉,他发现了生活富足且和善的人们,这里的人们也同样友善的对待他。起初他是想在这里建造一座基督教修道院的,但逐渐被蓝月谷独特的思想影响,佩罗想建造的修道院变成了喇嘛寺,而他也从一名纯粹的传教士最终变成一个大喇嘛。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基督教,这是一种文化融合、宗教融合,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了这里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这样佩罗留在了香格里拉,以适度的态度教诲这里的人民。佩罗的人生因为进入了香格里拉得到了改写,这正是彰显了中庸、宽容、适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二)文化融合的结晶 小说中存在着一个中国长者“张”,他身着中国特有的丝绸刺绣的长袍,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的细腻敏感,但是他却会说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并且在第一次见到他们四人时遵守着伦敦特有的社交礼仪,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香格里拉大喇嘛佩罗,他既不是藏族也不是汉族而是基督教信徒,但是到了香格里拉以后也并没有完全信仰纯正的基督教。在香格里拉中生活的喇嘛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以藏族和汉族为主,也存在为数不多的欧洲人。他们并不是信仰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基督教或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他们信仰真实的宗教,就像张说的“难道说,只要一种信仰是真实的,其他的就必定是虚假的?”[3]在香格里拉中,他们信奉儒家的中庸之道,但是也并没有完全否定其他的教义,对他们有益的他们都会适度的接受。 香格里拉的人们吃着混合着草药的中式美食却配有西方特有的醇香的葡萄酒。整个寺庙有着非常先进的中央供暖系统,也有青瓷质地的标有外国商标的浴缸,但服侍沐浴的侍者,他们用的方式却是典型的中式方式。香格里拉很巧妙地将西方先进的设施与东方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香格里拉有一座气势恢宏的藏书馆,里面保存着世界最好的文学作品,包括法、德、英等国的著名书籍,还有东方的大量书籍;香格里拉的花园,有莲池荷花,典型的中国风,但花园中间却有着西方现代钢琴,并且一个中国满族姑娘会熟练的弹奏,并十分崇拜西方音乐,喜欢莫扎特,使得清脆悦耳的西方旋律和中国器物完美结合在一起。“东方作为有别于西方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在各个方面与西方相互对照而紧密相连。”[4]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