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调《绣荷包》传统艺术风格及其审美观(4)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民间小调《绣荷包》传统艺术风格及其审美观(4)


四、对《绣荷包》审美的再认识
《绣荷包》是产生于在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它特有的内容和形式是原始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产物,并锻造出那个时代民歌的灵魂,它是众多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智慧的结晶,它的不断发展、衍生令我国产生了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绣荷包》小调,然而社会在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音乐的创作、与传播促使其质的飞跃,《绣荷包》所具有的传统性使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对它的审美意识已慢慢淡化,所以对如何来评价与认识传统民歌,如何使其适应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并广为流传,是需要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时代精神和生活体验对《绣荷包》审美观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促使了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和音乐发展环境来说,《绣荷包》小调已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审美观念了,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在经济条件落后、交通不便、文化不发达的条件下,演唱民歌是当时人民群众生活、娱乐的一种重要生活形式,符合那个时候的审美和交流的需要,而在经济、文化全球化信息时代化的当代社会里,人们生存的环境已不像过去那样封闭,而是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慢慢的接受了外来地区及其他国家的新观念,于是人们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等审美观,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绣荷包》作为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和演唱,必然会受到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冲击,致使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态状况随之恶化。
其次,从生活形式上来讲,在过去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含蓄、委婉是男女之间表达爱意的特点,常常以绣荷包送给对方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于是自然而然《绣荷包》这首小调便产生了,并被广大民众广泛创编和传唱,然而在现代,人们的生活思想越来越开放,对爱情的表达方式比以前更多,哪怕是在农村也很少有姑娘为心上人绣制荷包,这一传统的女红手艺不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所以对《绣荷包》这首小调的欣赏与审美随之改变。
最后,现代的交通便利、传媒发达,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代替了原始客观的传播形式,各种文艺形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脑、光盘、录音等途径大量的普及,传播更加便利。受外界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总是对新鲜事物产生很大兴趣,并且很愿意对它们去进行更深的探讨,因此传统的审美观念必然会遭到冲击,慢慢的传统民间小调的欣赏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新的审美观念慢慢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二)新创作技法对《绣荷包》曲调的影响
音乐交流在更为广阔、开放的环境下,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美妙动听的音乐,还使我们接触到新的创作技法和音乐素材,不断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创作,音乐素材更加新颖、时代化,这对于过去一直流行的传统的民间小调产生了冲击,于是歌唱家就经常利用一些现代的作曲技法对传统的民间小调进行改编,使其能够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又不失去原来的道。现实社会的不适应性是《绣荷包》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认识到“创新决定于新民歌的发展”但绝不能脱离传统,反之新民歌的创新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全国流传的《绣荷包》大多属于一曲多段词的曲体结构,若不加创新的照搬到现代的舞台,就会显得份量欠缺,且不能体现出演员的能力和唱功,于是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加花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就这样“新民歌”应运而生了,我们常把这类民歌称之为“新民歌”,比如著名的民间歌唱家白秉权先生将《绣荷包》进行了改编,他是将多首《绣荷包》组合并改编,创作成具有创新性的《绣荷包》,全曲共有优尔段歌词,曲调多彩、风格独特、润腔华丽、音域宽广,旋律以山西《绣荷包》为骨架,注入《绣荷包》的其它风格的音乐材料,使这首新创作的《绣荷包》旋律更富于变化,衬词衬腔的运用更具有表现力,演唱上增加了难度使演唱者更益于展现自己的歌唱水平,整首民歌不仅富于现代气息还不失浓郁的传统特色,做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总之,对《绣荷包》这首传统小调利用现代技法进行改编的民歌为数不多,但每一首都有它自身的独特风格特点。我认为,将传统作为素材的二度创作不管对旋律进行怎样的变化和扩展,都应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说既保持民歌的风格特色,又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和新意。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