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副刊》研究(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京报副刊》研究(3)

《京报副刊》的编辑孙伏园在创刊之初就提出了编辑方针,主张减少学术性文章,增加文学艺术类作品,重视短评。在进行文学论争或思想讨论时,孙伏园将双方的思想观念都刊登在报纸上,记者和编辑都不予评论,给予读者对比思考的空间,培养读者深入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发读者构筑副刊文化的创造力,同时也打破了报纸单项传播的模式。

二、《京报副刊》的内容特性文献综述

(一)《京报副刊》的新闻斗争性

《京报》无无派,不为特殊权力集团撑腰,主张言论自由,为民发表心声,主要以新闻报道为主。而它的《京报副刊》也屡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文章,继续主张言论自由,关注社会和国家命运、揭露腐败为原则。

《京报副刊》的新闻性主要是受《京报》的影响。邵飘萍作为优秀的报人,对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有着敏感的反应,他所创办的报刊都是依靠社会力量,经济独立,不受控制,所以言论极为激进。在反帝救亡运动高涨的时候,如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时期,《京报副刊》坚定地支持爱国救亡运动,围绕“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在《京报副刊》上写作了《可惨可笑》、《如此讨赤》,而孙伏园和邵飘萍也分别用以孙柏和素昧平生的笔名,在副刊上发表文章,石平梅也在上面发表了《痛哭和珍》,他们的斗争笔墨使得《京报副刊》为之生色。为了支持爱国救亡运动,许多爱国学生组织撰写了许多内容激进的专刊,如清华学生会撰写了12期《京报副刊上海惨剧特刊》,北大学生会撰写了7期《京报副刊沪汉后援专刊》,救国团撰写了16期《京报副刊救国特刊》等。

试想处于当时那种新闻管制的时代背景下,《京报副刊》能够给予爱国学生们提供这样一块战斗阵地,实属难能可贵,这些都体现了《京报报副刊》高度的新闻斗争性。

(二)《京报副刊》的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是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是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要素。

就形式而言,《京报副刊》自身有着稳定的版面和固定的出版日期;有着独立的文体选择,如“与传统小说在结构上不同的报纸连载小说,在笔记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类小品文字以及由报刊政论、时评演变而来的杂文等等”[1];有着稳定的撰稿人队伍和读者群体。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就编辑形态而言,报纸会受不同的主编者的编辑方针、价值观、选稿原则等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的特色。如《晨报》副刊的风格在主张现实zhuyi的孙伏园和倡导浪漫zhuyi的徐志摩的手中就不同,但是《京报副刊》从始至终都是孙伏园执编,同时不受任何集团控制,言论激进,独立,自由。冯并在《中国文艺副刊史》中说:“我认为,副刊是报纸的具有相对独立编辑形态,并富于整体文化和文艺色彩的固定版面、栏目和随报发行的附刊。”[2]进步报人邵飘萍也说过,各种副刊上之言论,皆各保有完全的自由,与本报无须一致。所以,副刊的言论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受到报纸具有倾向性言论的制约。《京报副刊》相对独立性还体现在合订本的出现上。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