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民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普及民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2)

2  民歌的历史与发展

回望中国的历史长河,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却由人民大众创造出一样多姿多彩的民歌。民歌是人民大众生活的缩影,也代表着人民对社会的态度。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简单、直接、质朴的表达方式与传承方式,是我们祖祖辈辈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民族瑰宝。

2.1  追溯民歌的历史

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首部乐歌总集,即孔子编写的《诗经》,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内容,其中《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当时各国的民间歌谣,也是我国最早被记载的民歌。自此之后,人们便开始了民歌收集、整理与改编的过程,为后世的民歌传承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2.2  回顾民歌的发展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十分繁荣,到了战国后期,屈原加工整理了楚国民歌,称为《楚辞》;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从事民歌的收集与整理,称为“乐府”;唐朝,人们对民歌进行填词,付诸演唱,形成“曲子”(或“小曲”);宋代,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分别得以发展与确立;明清时期,民歌发展十分兴盛,传播广泛,常有民歌、小曲的集刊出现;20世纪以来,我国抵御外敌侵略,以及歌颂改革新生活的题材的民歌大批出现,使中国民歌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阶段。文献综述

3  分析民歌现状

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民歌已不复往日的辉煌,慢慢湮没在当代音乐中。同 

样,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也缺失了民歌教育。虽然近年来中国不断地提高音乐教育体系,但各种状况表明中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照样存在着少许不足。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杰出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励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1]。然而当下随着电子产品与网络的广泛运用,流行音乐已充斥着学生的生活,中小学生已把流行音乐视为时尚流行标志,时刻都在追求这种另类时尚,否则,便视为落伍,而民歌在他们看来,太过于乡土化,并且年代久远,完全没有时尚感。因此,现在的中小学生信手拈来的都是时下当红的流行神曲,而会熟唱民歌的却没有几个。他们对音乐文化的理解逐渐倾向于流行歌曲,背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与初衷,也背离了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归根结底,这是东西方文化错位现象[2]。传承民歌,对当代的中小学生来说应当是义不容辞的,但就现状而言,民歌的传承实在令人堪忧。

3.1  人们缺少对民歌的珍惜和传承

在文化大后,90年代提出弘扬民族文化的口号,但并没有出现激进的复兴运动。调查研究表明,流行音乐已占据了中小学生的音乐生活,在他们看来,民歌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落后的音乐文化,因此他们对民歌的熟知度相当之低。经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对学校的音乐课并不十分热衷,老师教唱歌曲时,也并不认真,且敷衍。在语数外课业繁重的阶段,相对宽松愉快的音乐课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这一现象,表明了民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不够重视,同时也应督促音乐教育者进行省悟与思考。

学校教育是普及和传承民歌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向学生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艺术,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尽可能地普及民歌,减少外来歌曲,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民歌作为本土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以及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