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娘曲》的音乐分析和演唱中艺术处理(2)
时间:2021-08-09 20:0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2 《梅娘曲》的曲作者介绍 聂耳,1912年云南省昆明,1935年不幸溺水去世。聂耳从小便表现出对音乐方面的天赋,早年间跟随周围邻居学习二胡、三弦等乐器,开始接触当地的民间音乐,这也为日后的系统性创作打下基础。聂耳于1933年加入中国,开始进行与相关的创作人物,其中《义勇军进行曲》便是在此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聂耳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颇有才华的无产阶级音乐家,他的作品对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创造性吸收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其作品大多时代气息厚重,大众色彩鲜明。他认为“音乐与其他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也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形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1]。在音乐创作中,聂耳无论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还是外国音乐的吸收,都是采取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加以吸收创造再重新发展,从不采取生搬硬套的态度,又或是全然不顾歌曲所需要的表达的情感内容。 2.3 《梅娘曲》与聂耳其他同类型艺术歌曲的比较 聂耳创作了许多以妇女为题材的作品,比如《铁蹄下的歌女》、《飞花歌》、《塞外村女》、《饥寒交迫之歌》等,本课题研究的《梅娘曲》也在此范围内。聂耳能够深切了解到当时被压迫、剥削的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所以他以此为题材内容,从而创作出许多深得广大基层群众喜爱的歌曲。其中《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曲,聂耳以深厚的阶级感情发出痛诉,为了这位被蔑视的、被旧社会迫害的女性,即便如此,这位伟大的女性内心所蕴藏的爱国热情仍旧没有消散,在歌曲中被聂耳所揭示出了,整首歌曲给人一种悲痛、深情的感觉,在此基础上聂耳还赋予了这首歌曲曲强烈的戏剧性。这也是在我国30年代初期,“三座大山”压迫中国妇女的真实写照,她们受尽生活的折磨却依旧善良;在《塞外村女》中,因为刻画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女形象,所以音乐中透发着一种比较单纯朴素的民间风格和深情却又含蓄的性格;《飞花歌》是电影《飞花村》的主题曲,在该曲中吸取了山歌、小调的曲调加以发展,非常深刻而准确的表现出被压迫女性的内心世界的洞察和体验。文献综述 与上述三首歌曲所不同的是,《梅娘曲》这首作品作为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封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那个时代的女性大多不受重视且处于弱势地位,聂耳却通过音乐语言这一独特的视角去关注了她们。在《梅娘曲》中突出的是一种富于热情的南国女青年的性格,聂耳通过三段歌词结束的不同,对音乐作出相应的变化处理,将剧中女人公当时不断增加的内心惆怅和隐痛的感情不急不缓地表现出了。这种细腻丰富的情感变化,生动反应了这位充满了爱情理想的少女在当时的种种复杂心理。《梅娘曲》还从侧面表达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呼声,梅娘所处的时代告诉我们,当时的中国遭遇日本的侵略,需要像高维汉一样的爱国青年去保卫国家领土捍卫国家权利。 3 《梅娘曲》的音乐分析 《梅娘曲》的音乐风格质朴自然不扭捏,简单的曲式结构一目了然,但作为一首单乐段变化分节的歌曲,在调式、节拍、旋律等方面也可以使曲式分析饱满自然;分节歌顾名思义,旋律相同,歌词不同。文章将歌词特点进行细节分析,三段歌词情绪层层递进,情感发展换换相扣。 3.1 曲式结构特点分析 这首歌曲属于单乐段结构、变化分节歌形式,主要分为三个乐段,在调性上混合使用平行大小调。第一乐段从G大调开始结束在e小调上,形成开放性终止;到第三乐段结束的时候又落在了G大调上,作成收拢性终止,强化乐曲的结束感。全曲的曲式结构图为A1+A2+A3。作者根据歌曲的发展和情感变化来布局调式调性,使其与歌曲的情感表达相贴合。第一乐段结尾是结束在主调的平行小调e小调的属音“la”上,小调本身就带有柔和暗淡的色彩,运用小调可以展现出恋人梅娘温暖、婉柔的性格特点,描绘出梅娘沉浸在幸福回忆里的场景。第二乐段结束是落在不稳定音“si”上,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梅娘当时复杂的心情,面对现实的痛苦而又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刻画出梅娘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第三乐段最后结束在主调G大调的主音上,作者在乐曲结束时回到主调,表现出梅娘虽然悲痛伤心但又满怀期待的心情,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梅娘乐观积极、温婉动人的性格特点。歌曲结构虽然简单,但它句句饱含深情紧扣人心,将文学与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把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以音乐的形式讲述出来。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