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散文中的地域性书写(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李娟散文中的地域性书写(2)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阿勒泰却是满目的戈壁滩和盐碱地,成片的沙漠,没有网络没有高科技,夏季艳阳高烈,冬天寒冷坚硬。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可达零上或零下三四十度。在作者的描述中这块土地是贫穷的、落后的,甚至是不适合人居住的,所以在阿勒泰,地广人稀,到处都看着很荒凉。它是一块边缘之地,距离人类大量开采和使用这块土地的时间不超过一百年,这里的花草树木或许并不熟悉人类的气味,保留着自己天然的野性在其中,没有大量工厂的建造,没有城市文明的缩影,大片的戈壁滩到处都是,村落离村落远之又远。在新疆的戈壁滩才是真正意义上名副其实的戈壁滩,这里“没有水,没有草,这是一片死亡之地” [3] (P22),因为地域的阻隔,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生活物资也非常的匮乏,但李娟却总能在这其中得到慰藉,无论是贫瘠的土地,还是酷暑严寒,她认为这都是正常的四季运作, “这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 ” [4] (P62)。

“广阔而富有生命力”是李娟散文中自然生态的地理特点,新疆地广人稀,在这片大地行走之时,四周寂寥而又空旷,前方的漫漫长路,在戈壁滩中无尽的延长,仿佛没有尽头。作者在《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一文中写到的便是戈壁滩的风景,作者和自己的舅舅去县城要骑着摩托车要穿过一片无边无际的戈壁滩,戈壁滩上是空旷的,甚至连一棵树都没有。只有“一片陷入大地的橘红色起伏地带” [3] (P20),等在戈壁滩土路上骑行了4-5个小时之后,又要踏进一片“深色的赤裸粗硬的野地” [3] (P20)。这一文由摩托车的一路驰骋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沙漠边缘的阿勒泰风景。土地是由干涸而又缺水的深红色土壤构成,四周只有白杨树作伴,感觉荒凉而又贫瘠,但也却是:“戈壁坦阔无边,我们微渺弱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中” [3] (P27),“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脚边的大地粗糙而黯淡。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地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他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 [3] (P23)作者用简单平缓的叙述短短几句话将戈壁滩的生命力展现出来,沙漠戈壁通常在人的潜意识里是不适宜人居住的,没有生命力的,但是人们忽略了在这片土地上,隐喻着生命。她并没有着重以人为主体,而是有意的淡化人在自然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其与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可以看出作者想要描述的戈壁滩绝不是荒凉的,而是蕴藏着着无限的生命力的独特地域。充斥着戈壁滩的不是灰色的寂静,而是沉静,戈壁滩所具有的是一种荒野的美感。

    除了戈壁滩,还有着无边无际的丘陵,在《坐班车到桥头去》一文中,随着作者的步伐,一路上描绘了盘山道的“乌恰沟”,数不尽的山路甚至还有被风化的千疮百孔的石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坐车甚至要花上几个小时,仿佛在这片大地上永远走不到头,然而却“当我睁开眼看时,发现中巴车已出现在群山的最高处。不远处有一座浑圆的山体,在半山腰处那面巨大的斜坡上,一队骆驼正在往上爬”,“在往前就是美丽的湖泊——可可苏!”[3] (P154)当行走在看似广阔的大地时感觉好像只有无尽的路,其实不然,这片大地在作者的笔下永远会有具有生命力的事物出现,无论是丘陵地,还是戈壁滩,甚至还有更多,它们都是源于这片广阔的大地生长并为它带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文献综述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