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意象在唐诗中的审美发展(3)
时间:2021-08-24 19:0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荷之自然美:艳 隋唐时期,北方广泛种植荷花,《隋唐嘉话》载:“京城南隅芙蓉园者,本名曲江园,隋文帝以曲江名不正,诏改之。”[ ](P609)曲江园改名为芙蓉园,为的也是芙蓉花艳丽美好的寓意。艳丽是人们看到荷花时最直观的感受,在诗歌中是最表层的审美意蕴内容,唐诗有1072首诗歌描写了荷花的艳丽之美。艳丽之美是荷意象最普遍的使用方法,在这一层次中,诗人们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直接描写自然景物中的荷的艳丽;二是以荷来比喻女子的容颜秀丽。 1.自然之物: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代几乎所有写作荷意象诗歌的诗人都写到了荷花之艳,1072首描写荷花艳丽之美的诗歌中,有762首诗歌直接描写实景荷花的艳丽之姿。诗人们在欣赏荷花的同时,也在诗篇中极力赞扬,这种赞扬在初唐时期表现在将荷意象应用于应制诗歌中。在初唐125首荷意象诗歌中,应制类诗歌共有42首,占总数的34%。应制诗歌主要是对统治者进行歌功颂德,这主要是通过生动的意象完成。像宋之问的《奉和荐福寺应制》:“不改灵光殿,因开功德池。莲生新步叶, 桂长昔攀枝”[ ](P160)、苏瑰的《兴庆池侍宴应制》:“帷齐绿树当筵密,盖转缃荷接岸浮”都是这样的作品。这类诗歌的艺术价值较低,对于荷意象审美内蕴的发展帮助不大。 除这类诗歌外,更多的一些艺术价值相对较高的诗作,如裴迪的《辛夷坞》:“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温庭筠的《和沈参军招友生观芙蓉池》:“愁红媚涟漪”,其中,赵嘏的《水溢芙蓉沼》尤为精彩: 绮罗惊翡翠,暗粉妒芙蓉。 云过窗前见,荷翻镜里逢。 以“绮罗”、“翡翠”暗指荷叶,以“暗粉”相比荷花,又以“惊”、“妒”字作连接,描绘了一幅花红叶绿的浓艳景象,后两句写出了沼水之清澈如镜。阳光照射、沼水反射下的荷花之姿,灼人眼目,明丽动人。这类诗歌能够细致地描绘荷意象的根茎叶等各个部分,并在描绘时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情景关系进一步贴近,从而拓展了荷意象的审美内蕴。 笔者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唐代后期使用十分明丽的诗语的情况要比初盛唐时期有所减少,所描绘出的景象也不及先前的浓艳绮丽。比如温庭筠的《游南塘寄知者》:“露点如珠落卷荷”、皮日休的《习池晨起》:“一番芙蓉含日开”、司空图《华下》:“扶起绿荷承早露”等,这些诗句中仍然是红花绿叶的景象,但是色调的鲜明程度已然不及之前。这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衰微所形成的时代心理,且这种心理在晚唐时期愈演愈烈。 2.人面荷花相映红 以花喻女子是中国文学由来已久的传统,唐诗中以荷花喻美人的写法的诗歌共有310首,如李白诗云:“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韦应物翻陈出新,将李白的这句诗改成:“美人夺南国,一笑开芙蓉。”改“出”字为“夺”字,意思也发生了变化。原先是南国盛产美人,现在在这层意思之外,又多了一层美人是南国最美的女子之意。而“开”字的运用化静为动,芙蓉盛开的动人场景如在眼前,也更加生动地描绘了美人的美好。 唐诗以花喻女子的情况更多地存在于采莲曲中。唐诗中采莲题材的诗歌共有44首,比较著名的有王勃的《采莲曲》(采莲归,绿水芙蓉衣)、李白的《采莲女》(若耶溪傍采莲女)等,但是最广为流传的还是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