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散文中的回忆叙事(2)
时间:2021-09-16 19:57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描写人物时作者皆没有采用为人物立传的方法来叙述。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串联成篇,丝毫不显得生硬呆板。例如:回忆父亲时,作者以时间为轴穿插了从童年到结婚离家的记忆,文笔时而充满童真时而有些阴郁。在杨绛眼里父母好似一对老友,从不吵架而且无话不谈。家里孩子众多但都被母亲教育的很好,父亲作为律师是严肃而有威望的,但也会和孩子们闹成一团严厉中不失慈爱。父亲教会了孩子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对杨绛踏上文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文末作者以父亲的珍贵藏物流失街头影射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的凄凉,全文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之心和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追忆。 回忆姑母时作者站在更为客观的角度,开头便直言自己不大愿意去回忆她,因为二人相互没有好感。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学历高懂得社交礼节,称得上是一位优秀而独立的女性,但她身上略带清高的学究气使她渐渐与人疏远。她脾气坏又害怕孤独,不会照顾、打扮自己还十分要面子,总怕事情做得不好别人会责怪她嫌弃她。她一生坎坷,婚姻不幸事业也不算顺利,就连最后的结局也十分悲惨。杨绛虽不太喜欢这位姑母但也表达了自己无限的同情和哀悼。 《记钱钟书与〈围城〉》的笔调较前两篇要轻松许多,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围城》的创作过程及文中主要人物的原型和由来,后一部分介绍了写《围城》的钱钟书的成长经历及一系列趣闻,揭秘了大作家光环下的钱老不为人知的“痴气”。正像杨绛在文章结尾处说的那样,她要趁夫妇俩都健在的时候记录下这些故事,这样有误的地方钱钟书可以指出,她可以改正。 (二)历史反思,相守相失 《丙午丁未年纪事》、《干校六记》、《我们仨》等属忆事类散文。前两篇以时期知识分子遭揪查批斗、被迫下放为主线,记叙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大事件”中老一辈的文化学者所遭受的摧残与迫害。杨绛打趣说,像她那种没名没利的人,一般只不过陪着挨斗罢了。她和钱钟书都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帽子,给剃成了“阴阳头”,还被安排去清扫厕所。对此她没有气恼没有抱怨,反而慨叹终于能够接地气一回服务人民群众。在“白专道路”上逆水行舟的杨绛没有放弃自己的翻译事业,《堂吉诃德》便是在此期间一点一滴积攒出来的。杨绛等一众牛鬼蛇神被呵骂被欺辱,与人民群众颠倒过来,他们时而懊悔不该学文学,时而分不清什么是大事小非,却乐在随时随地像在探险,与难友相处其乐融融。 《干校六记》中分六个章节,讲述了一九七零年前后知识分子被迫下放干校接受改造的经历。干校的日子十分清苦,凌晨三点就要起床下地,种菜、整地、沤肥、凿井,一刻没有闲暇,就连开庆祝会的话剧表演都是钻井烧砖,戏里戏外不离劳动。尽管如此,还是会被一些贫下中农耻骂是“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不要脸的马屁精”[1](p17),是吃商品粮的资产阶级。老夫妻俩常在菜园里相会,见不到面的日子就三言两语断断续续地写信。两人唯一感到苦闷的就是在干校没有书读,对于二老来说没有物质享受可以,没有精神食粮的日子却很是难熬。 《我们仨》一书原定由钱钟书、钱瑗、杨绛三人共同完成,可迫于身体压力,父女俩相继离开,只独留杨绛一人整理遗稿并成书。杨绛笔下的“我们仨”是最平凡不过的三口之家,一生淡泊不为名利,只盼能相守相聚,做各自喜欢的事情。全书讲述了这个单纯朴素的学者之家,六十三年间平淡而又曲折的故事。在书里杨绛把最痛心的日子,写成了一个万里长梦,事情像是子虚乌有,情感却是沉着。[2](p299)她把过去的生活,细碎结成一本回忆,从相守到失散,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人回味无穷。文献综述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