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校园民谣兴衰原因分析及思考(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大陆校园民谣兴衰原因分析及思考(2)


2.台湾校园歌曲特征
兴起于70年代的台湾校园歌曲,具有清新自然、天真浪漫的风格特点,歌曲多是歌唱自然风物,如蓝天、海浪、仙人掌……像叶佳修的《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胡德夫《牛背上的小孩》、杨弦的《山林之歌》等。“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表现出了童年时期欢快无邪的生活景象。歌曲传入内地后很快被青年所传唱,促使了校园民谣在大陆的产生。
3.台湾校园民谣传入大陆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录音机、音像制品开始大量进入家庭和公众娱乐场所,另一方面,当时传唱的台湾校园民谣具有流畅的曲调、明快爽口的歌词,叙述了学生年代在成长过程中的追求与烦恼,贴近学生的心声;其真实的情感与大学生的思想相符合,也就促使了港台校园歌曲在内地的迅速蔓延。
(二)大陆校园民谣产生的时代背景
    1. 大陆校园民谣产生的外部因素
20世纪70年代末,内地歌坛还未出现萌芽,校园内多是唱些红色歌曲。80年代初,很多台湾校园歌曲的演唱者像齐豫 、刘文正、蔡琴、姜育恒及他们的作品像《橄榄树》 、《春夏秋冬》 等大批校园风格的歌曲传入内地后,因风格清新质朴、歌词散发着淳朴的乡土气息,旋律清新流畅富有新意,与当时大陆存在的一些形式陈旧的红色歌曲相比较,更容易让听众接受,所以当外地歌曲一经传入很快被大陆青年所熟悉和喜爱,特别是在1982年罗大佑《之乎者也》专辑出品后,校园民谣开始流传到内地并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2. 大陆校园民谣产生的内部因素
    80年代的大学生思想单纯活泼,一方面公费大学的优越感使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校园内各种思潮涌动,校园诗歌大盛、文艺生活广泛而丰富,自弹自唱的校园民谣风便应运而生了。
   3.流行音乐的影响
“在大陆原创音乐中,以崔健为代表的摇滚乐对校园歌曲的产生较有推动”。[2]1985年崔健的《一无所有》、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等作品唱响了大陆流行音乐,这些潮流的推动也促使了大陆校园歌曲的萌芽。
二、大陆校园民谣的三十年发展历程
大陆校园民谣在发展的三十年中曾经辉煌过,也被冷落过。八十年代时大陆校园民谣处于起步期,大多数人还未接触到校园民谣,很多歌曲并未得到传唱;九十年代是校园民谣的快速发展期,很多歌曲时至今日仍广泛流传着,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校园民谣开始走向衰落,慢慢消逝在人们的视野里。
(一)八十年代大陆校园民谣起步期
    早在1980年,作曲家谷建芬就写了一些有关校园的歌曲,如《脚印》、《清晨,我们踏上小路》、《校园的早晨》 等作品其旋律清新活泼,内容短小精悍、积极向上,感情细腻充满了浓郁的青春气息,形成了具有内地特征的校园歌曲。在校园内得到广泛传唱,但并未得到校外人员的关注。
大陆校园民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歌手方成圆运用木吉他唱出的台湾校园歌曲《童年》在80年代中期传入大陆后,因有着浓郁的校园民谣风深受人们的喜爱。随后北京大学学生也开始试图创作校园歌曲,校园民谣在校园内得到了发展。但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九十年代校园民谣快速发展期
  1.校园民谣的发展
    随着台湾校园民谣在中国内地的兴起使身在内地的学生有了创作模板,开始自创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但所唱的歌曲并未得到关注。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