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盱眙对运河的影响及作用(2)
时间:2021-11-01 19:5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文章探讨唐宋时期运河与盱眙的关系。对于了解盱眙历史文化,增加历史内涵有重要的意义。盱眙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唐宋时期运河的发展更带动盱眙城市的兴起。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调整方针政策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笔者通过阅读盱眙的文史资料,与运河的发展历程相结合,采用归纳整理法、比较分析法来交代运河与盱眙的相互关系。论文网 二、 盱眙概况 淮河流域地理位置特殊,不管是中国隋以前的东、西战争;还是隋以后的南北战争,其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淮河流域在自然环境方面,也是南北的分界线。例如农作物的熟制、气候的变化、风俗习惯、降水量方面,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盱眙位于淮河流域,淮河对盱眙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又因盱眙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盱眙成为淮河流域独特的存在。 盱眙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春秋时期,盱眙名为“善道”,属于当时的吴国,这里曾是诸侯会盟的地方。秦汉时期设立了亭、传、邮、驿等陆路站点;同时它的桥梁津渡也发展起来。隋唐时期,随着运河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宋代定都汴京,对运河的依赖加重,盱眙水陆运输繁忙。南宋时期,盱眙作为宋金对峙前线,宋金的岁币物资运输往来频繁,盱眙交通便利。元明清运河改道,但盱眙仍然转运淮盐,淮河交通繁忙。“据光绪志卷十引《一统志》载‘都梁驿,在盱眙东南十五里,驿的附近有都梁宫’。”[1]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夕次盱眙县》中写道“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这些都可说明盱眙当时驿站的存在,盱眙的陆运比较发达。盱眙在各朝各代都是朝廷的重要交通枢纽,但因为其特殊的环境也造成其发展的局限。 盱眙因山而建,地理位置险要。《说文解字》中写道“盱,张目也;眙,直视也”。“自古未有不得盱眙,而能东下江左,西上中原者。”[2]这些都可以说明盱眙地势突出。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盱眙开始建县。西汉时盱眙属临淮郡,东汉时盱眙属下邳国。隋朝再次设盱眙为县;唐朝时属于西楚州;宋朝设县,属泗州。南宋时设盱眙军,后废改置招信军。元朝设盱眙为招信路总管府,后降为县级属泗州统辖。明朝开始属泗州管辖后改属凤阳府。清朝属于凤阳府泗州。从盱眙政区演变来看,盱眙城市的等级虽然有短暂的提升,但多数是县级。即使唐宋时期,随着运河的发展,也只是在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将泗州移治临淮,泗州作为运河城市快速的发展起来。 盱眙是山城,其境内山多,山水相绕。根据《盱眙县志稿》卷三山川篇,了解盱眙境内有山93座,著名的有第一山、斗山、笠峰山、东山、长围山、圣人山、龟山、老子山、宝塔山、都梁山、莲塘山、云山、宝积山、烟山、雁山、清平山、紫阳山、浮山等。除此之外,唐宋时期,盱眙有河湖:淮水、洪泽湖、古禹王河、龟山运河、直河、龟山湖、遇明河、盱眙河。“诚以盱山作城,淮水为池,屹然金汤在望,形格势禁,则一城之建,岂不贤于十万师哉?”[2]盱眙依山而建,但是也因地势复杂,不利于管理而没有发展成为大城市。淮水与山陵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因而即使在运河的带动下,盱眙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由此可知,古代盱眙水陆便利,自然环境优越。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朝廷为维护统治的需要,加强对疆域的管理。在国家统一时,盱眙便利的水陆交通带动城市的发展,成为物资信息中转站;而在战乱时期,盱眙又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其地阻山带淮,东连沧海,南抵长江,洛汴绕其北,汝颍会其西,锁钥濠寿,屏蔽淮扬。”[2]随着隋唐运河的发展,运河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盱眙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区别于其他运河城市发展起来。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