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大运河的兴衰对扬州东关街的影响(2)
时间:2021-11-01 19:5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明代的东关,因连接两淮运司和运河码头而成为手工业商业聚集的居民区。随着清代人口的不断增加,新城街巷建筑的加密,盐商活动的愈加频繁,扬州东关街一方面保持着最突出的商业街区地位,另一方面因着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而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具体表现为绅商文化相互辉映的盛状,这形成了扬州东关街的特色。与水相关,涌入大量人口通过早年开凿的运河,进出船只撑起了扬州的国际性声誉。一时间,波斯、大食、日本、韩国的商船桅帆交错,往来于码头。直捣码头的东关街,无疑是这段繁荣的见证者,街上的茶叶店、绸缎店、珠宝店、盐号、瓷器店、家具店以及更多的铜镜店,都吐纳着各国客商。清末随着扬州段运河水运的衰落,东关街繁华程度减弱。论文网 东关街作为扬州古街,现已变成现代商业圈。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大都对扬州大运河与扬州的关系进行研究。例如康静劼、胡振宇、康盛君在《论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演变与扬州的互动关系》中论述了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历史变迁问题,并分析扬州城的格局变化,初步探索京杭大运河的演变与扬州城发展的互动关系。光晓霞在《扬州城址与大运河的关系》里研究扬州城址变迁、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的关系、扬州城址变迁与大运河联系的价值,厘清扬州城址与大运河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对扬州段运河与东关街的联系基本无人研究。笔者将从运河的变迁对扬州东关街的影响,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文献综述 二、 明清时期运河对扬州东关街的促进作用 明清时,政府陆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治理河道,疏浚运河,使得处于沿河城市的扬州占据漕,盐,河三大有利条件,商业经济愈加繁荣。而东关街连结运河,来往物品运输交流,许多商贾停歇东关街,使东关街成为主要的集散地,由此行业众多,百业兴旺。街面上市井繁华,行当俱全,有鲜鱼行,八仙行,竹木行近百家。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化妆品等,例如现存的谢馥春等商铺。也有支撑着商业经营的金融业,形成一个小的商业网络。 1。 东关街的商业贸易 扬州城市周围物产丰富,农民“山地种蔬,水乡捕鱼,采莲踏藕,生计不穷”[3],运河给东关街这一繁华商业街提供了充足的农副产品货源,到即上行,称之为“行货”,“行货半入于南货”[4],所谓南货即东关街内沿河两岸贩卖杂货的店铺,种类繁多,尤以咸货行和八鲜行为数众多,八仙行贩卖菱,藕,芋,柿,虾,蟹,萝卜等,而咸货行以及腌切行的货物大都来自大江南北。往鱼骨状的街内走,在371号坐落着一家百年酱菜店,其创于清嘉庆年间,有沈氏四兄弟创办,清时,扬州东关街靠近古渡,货物集散带来大江南北的腌切货物,为四美酱园提供原料,在1915年更是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随着扬州漕运盐业的加持,大量商贾来扬,为了适应需求,服务行业愈渐发展。街道两边茶肆客栈鳞次栉比,皆悬挂旗帜,招揽生意。来往行人,或停歇于茶肆以便休息,如今繁华依旧的安家巷富春茶社,想必清时亦是“楼台亭舍,花木竹石,杯盘匙著,无不精美”[5]。东关街住户兴以茶食配清茶,专售茶食的货店相应发展。随时代变迁,东关街现在唯有位于432号的大麒麟阁茶食店仍生意兴隆。1902年麒麟阁出现在东关街,以其特有的金果粉等茶点一跃坐上东关街茶食头把交椅,之后 位于东关街里侧的周广兴帽子店,恒泰祥颜色店,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等店面,不论是衣式,还是鞋式,亦或是帽式在清时皆新潮。鞋式,当时的林苏门则认为苏、杭之鞋“不及扬州远甚”。明清时有专门的各式各样的服装店,现在古迹难寻,但仍能感受到繁荣时期街旁随处可见时新的衣装饰品,以供出售以及外城贸易,例如安徽歙县明中叶之后,女子服饰较侈,究其原因是经商的徽州人“启其渐也”。而乾隆末年,秦淮妓女“彩裙广绣”,其实是效仿扬州女子服饰。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