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的返乡情结(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萧红《呼兰河传》的返乡情结(2)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没有特定的主人公,而是以童年生活为背景,透过小女孩的视角,展示当地的风俗民情,描述了故乡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通常会以 “看客”的身份,出现在生活中的琐碎的事件中,出现在长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十分枯燥,封建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社会氛围中。萧红反复强调“我的家是荒凉的”,人们生活在冷漠、压抑的环境中,形成了麻木、愚昧的性格。萧红对故乡人民生存状态和心理的描写,源于对麻木愚昧的失望和对封建传统的批判。

首先,体现在对麻木看客的失望。萧红常用平实的文字叙述故乡,在开篇的细节描写中,看似不经意,却耐人寻味。写出了呼兰生存条件的艰苦,物质资料的匮乏,生活环境的封闭,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上,人们的生活变得十分枯燥。比如,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不仅干扰了车马和行人的正常行走,还经常淹死鸡鸭。即使它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也没有人愿意主动填平它。因为小城的人们对大泥坑带来的“乐趣”十分感兴趣,人们乐此不疲。“大泥坑”是呼兰河人们精神贫瘠的象征,是人性冷漠的表现,也是呼兰人民精神状态的写照。萧红通过人们对待大泥坑这件事上的态度,抨击了人们的看客心理,指出人们内心的贫瘠,从而批判了愚昧的劣性。正如孟悦和戴锦华所说:“在三十年代探讨国民劣根性的作品中,在继承鲁迅之后的现代文学史上,还很难找到像《呼兰河传》这样深刻地揭示国民群体无意识杀人团本质的作品。”[2](P142)萧红通过一系列的客观叙述,没有直接批评人们的愚昧无知,而是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话,用旁人的视角看待现实,针针见血地指出人们的看客心理,进而展开批判。文献综述

萧红还讲述了团圆媳妇的故事。年轻的团圆媳妇出现在书中的第五章,她是萧红邻居家的儿媳妇。她原本是一个健康开朗的女孩,但是她的婆婆觉得她不安分,人们也说三道四,于是在人们的流言蜚语中,团圆媳妇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她的婆婆经常打骂她,院子里经常传出她的哭声。在跳大神的怂恿下,居然残忍的用开水为其洗澡。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的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也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起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 [3](P35)

在这过程中,邻居们跑过来看热闹,看她死了没有。她没有死的时候,人们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观看这场闹剧。当她快死的时候,人们才想起要救她,打着救人的旗号,对她进行身心的摧残。最终,年轻的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或许,死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同样地,王大姑娘也有相同的命运。她原本有着正常的生活,却因为没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擅自嫁给冯歪嘴子,在那个年代是不被人所接受的。于是,人们便认为她是伤风败俗之人,她受尽了人们的冷眼和嘲讽,最终因难产死在了雨夜中。萧红笔下的王大姑娘和上文提到的团圆媳妇有着相似的命运,都活在人们的冷漠和愚昧中,受到人们的排挤和白眼。小说透过一系列女性的悲惨遭遇,展现了东北农村人们愚昧的精神世界,萧红在回望故乡的时候,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到问题所在,从她冷静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她对麻木的国民性的反思。两个人物的身上都有着萧红的影子,结合自己被迫离家出走的命运,萧红在描写故乡人们麻木心里的背后,藏隐着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