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和史铁生作品中折射出生死观的异同
时间:2021-11-26 22:5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 要:生与死向来都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富代表性的作家,他坎坷的命运和饱经磨难的人生让他对生命的体验格外深刻,也是他思考生死问题的来源。他在大多数作品中围绕着人生的苦难以及在苦难中的挣扎,以哲理性的思考探究生与死的本质与关系。而余华同样也是一位高度关注死亡话题,对死亡进行哲理性思考的作家。虽然他没有史铁生那样的经历,但他也同样在作品中肯定了死亡价值,探索了生命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两位作家从作品中折射出的生死观的异同,来探讨生命与死亡的的现实意义。74829 毕业论文关键词:余华;史铁生;生命;死亡 Abstract: Life and death were always an eternal theme of literary works。 Shi Tiesheng is a very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his desperate fate and cruel life experience made him profound the experience of life particularly, but also made him think of the source of life and death。 His life revolves around the suffering and struggling in the suffering of the majority of the work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 Yu Hua is also a topic of great concern of death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riter。 Although he did not have the experience of Shi Tiesheng, but he also affirmed the value of death in the works and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wo writers’ conception of death reflected by their works,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death。 Key words: Yu Hua; Shi Tiesheng; Life; Death 余华是当代文学中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经常在创作中对生命和死亡的命题进行思考,他的大多数作品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而这正是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与眷顾。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因为残疾的切身经历,对生死与苦难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深刻感悟,他把写作当成了自己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与探索。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两位作家从作品中折射出的生死观的异同来探讨生与死的现实意义。 一 生死观的形成:独特的人生经历 史铁生是一位具有独特人生经历的作家。他1972年插队时因病双腿残废,1998年被确诊患上尿毒症,需经常透析来维持生命。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P18)。常年与病魔做斗争的他,对生死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刻的感悟,同时也使得他的所有作品都具有一种超越生死的淡然与深沉。他的一系列作品如《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无不体现了他这种超脱的生死观。史铁生作品中的人物总是从蒙受苦难与不幸,到思考苦难与生死的意义,最终实现了自己精神的超越。这也是史铁生本人精神境界的探索过程,体现了他对生死命题的哲理性思考。论文网 余华创作前期的作品,明显带有一种“暴力美学”[2](P9)的标签。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死亡描写,以至于有人称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屠宰场”[2](P11)。这样的叙事风格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在《现实一种》的前言中,余华自述“对于死亡和血,我却是心情平静。这和我童年生活的环境有关,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经常坐在医院手术室的门口,等待着那位外科医生的父亲从里面走出来。我的父亲每次出来时,身上总是血迹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帽上也都沾满了鲜血。有时候还会有一位护士跟在我父亲的身后,她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3](P1)等到余华上四年级时,他全家都搬到了医院里去住,与太平间为邻。于是,余华经常能在深夜听到凄惨的哭声。这样的童年经历,对于余华来说是影响非常大的。在本是孩童天真的年龄,却过多的见识到了血腥的场面,太早的感受到死亡的残忍,这种特殊的童年经历,注定对余华的创作留下深刻的影响,让余华对死亡叙事有着异乎寻常的热衷,也使得余华在描写死亡有着比常人更为敏锐的体验。这一时期余华的创作面貌是冷酷,阴暗的。到了90年代,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收起了前期的冷漠与暴力,整体的叙事方式变得较为温和与平静。但作品中死亡和暴力依旧随处可见。而余华对死亡叙事的热衷正是源于他对生死的思考,他通过刻意放大死亡来强调生存的意义,从人本zhuyi的角度来书写死亡,突破了传统死亡文学的写作模式。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