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上的表演一起丧葬事件的观察分析(3)
时间:2021-11-30 21:1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此处主要使用拟剧论[15]的部分概念作为分析工具来探讨丧葬礼中参与者的行动。拟剧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他将个体和群体在他人面前努力产生并维护理想印象的过程比作一种戏剧表演。个体在特定时间内的表演,为观众展现一定的情景,须借助标准的、有规则的设置和道具,他称表演的这一组成部分为“前台”。与之相对应,“后台”指的是不让观众看到的、同时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剧组可以定义为:为呈现某种特定的情景而要求彼此密切合作的一群人。此外还有外界、不协调角色等概念,这些将在后文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讨论。论文网 4 研究内容 4。1 不同时间段的行为差异 在丧礼第一天,人们的行动大致可以由两个时间点进行分割,第一个大约为早上7点,从这一刻开始吊唁的亲朋会陆续到来。在此之前,主家众人的行动基本不受约束,可以自由地休息与交谈。而7点一过,大老知 会及时提醒主家:“注意了,都准备了啊,马上有人来了” 。此时主家众人披麻戴孝停当,按照家中排行从外到内,儿子们与长孙分跪于遗体左侧,儿媳们分跪于遗体右侧。在吊唁者快要到达灵堂之时,知宾 会高声提示“孝子准备”,儿媳们开始放声痛哭。从这一刻起,双方的互动便正式开始了。 另一个重要的时间点约为晚上6点,这时宾客们由主家部分人员带往附近就餐。暂时留下的人包括死者的儿子们和帮助操办丧礼的朋友,此时他们开始谈论一天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并就这些事情自由地表达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谈话内容与当时的表情所反映出的谈话者们的态度和他们白天接待宾客时具有明显的差异:几个小时以前,他们还在热情地同前来吊唁的宾朋寒暄,在谈及死者去世时均面色凝重,反复表达自己的遗憾与不忍,如“多好的人啊”、“好好的人说走就走了” 等等,并常常用叹气来加强语气。而此刻的气氛相较于白天要轻松许多,谈论的话题从死者的去世转变为对白天丧礼质量的评价及接下来要做的事,例如“这就不错”、“晚上你跟XX、我还有XX守灵”等等,甚至竟然有人说道“其实就那么回事,都是演给活人看的” ——有趣的是这句话深受众人的认同。说话者此时双手抱于胸前,表情轻松,而旁人则纷纷点头称是。谈话并没有持续太久,几个人随后便一同前去就餐了。 以上提到的两个时间点分别标志着一天当中人们表演的开幕与落幕。早上7点左右大老知会及时提醒主家即将有人到来,这实际上是一个信号,用来提醒人们进入角色,灵堂随即由后台转变为前台。而在晚上6点左右,宾客们由主家部分人员带去用餐后,灵堂中留下来的基本都是剧组的核心成员。此时灵堂再次由前台变成后台。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发现,人们的行为在不同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联系人们对丧礼“其实就那么回事,都是演给活人看的”这句话的认同态度,我们大致能总结出如下几点:一是丧礼中人们对传统丧葬仪式的遵从普遍具有表演的性质,二是人们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的表演成分,并能够意识到他人行为的表演成分,三是人们将丧礼上的表演行为视为理所当然,即并不因行为本身的表演性而对此抱有微词。至此人们的“演员”心态展露无遗。 需要强调的是,承认行为的表演性并非意味着抹杀人们的真实情感。在丧礼当中,由于习俗具有固定的模式而情感的到来具有不确定性,主家众人的情感流露常常与表演行为相分离。比如前面所提到的当吊唁者到达灵堂时儿媳们开始放声痛哭,同时前来吊唁的女客一般也会哭泣流泪。这一点是在习俗的规范下进行的——此时她们也许是真情流露,也许只是履行习俗赋予她们的义务,而她们的确会在关系密切的朋友到来时较为自然地释放悲伤情绪。而习俗对此刻男性家属行动的要求则恰恰相反,他们只被允许有节制地哭泣。比如死者的三子、四子到达灵堂时,知宾会让人及时搀扶住他们并帮他们疏导,以免因情绪过分流露而失态。在这种约束下,男家属往往需要另寻机会释放情绪。这种分离不仅体现在时间维度,同时还体现在空间维度和性别维度,后面还会继续讨论。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