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小品文的审美意趣(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晚明小品文的审美意趣(3)

作者在文中对“斗方名士”进行了辛辣而深刻的讽刺,也对读书无用、诗文不值钱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有力的鞭挞。认为读书写作对于真正的文人来说,才是“非诗文不能度日”,并且有力地将自己对诗文、对文坛社会风气的不满及“长歌之哀,过于恸哭”的心态表达出来。文献综述

二  细腻真切,质朴自然

晚明的小品文,除了在内容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充之外,还很注重文中抒发的情感。而较于诗词而言,小品文中蕴含的情感并非是雄浑浩大或是温柔委婉,而是细腻真切,质朴自然。他们的感情开始脱离古来含蓄的枷锁,变得更加真挚与深刻,更注重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情感。晚明之后,文人的创作更偏向于抒发热爱自由、崇尚自我、大胆细腻的感情,风格淡雅清隽、峭拔幽深、情韵兼胜,将生活品味和情趣广泛地融合在小品文创作中,使其成为他们心声自然流露的有效载体。

1。细腻深沉的真情

晚明小品文在创作上更偏重于抒发细腻的感情,在情感抒发上被誉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最具代表性。他的作品《项脊轩志》有云: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5](P79)

文中先介绍项脊轩的具体情况,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状态及儿时的回忆,对于各个人物,都能分别抓住他们的特征,细腻真挚地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表达了真切朴实的感情以及自己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怀念,其中当属“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最为深挚感人,通过对庭中枇杷树的客观描述,表达对逝妻的无限眷恋和深情。

2。质朴自然的态度

晚明时期的小品文的创作目的变成了“娱人”和“自娱”,因而创作心态也变为一种淡泊随意的赏玩心态。这种心态导致小品文的主题和题材更加注重对个人世俗生活的表现。也因其赏玩的创作心态,使其言说的方式往往是信口而出的“闲谈”,写作心态平易自然,富有个性色彩。

可以说,作者在创作小品文时更追求一种自然化的态度。所谓自然化,就是追求一种朴素淡雅、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因而读这样的小品,“顺畅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止。”[6](P55)徐渭的尺牍小品,就充满了幽默趣味,融合了个人的情绪,使得小品更加贴近生活,质朴自然。王思任在《徐文长逸稿序》里曾谈过自己读了徐渭小品的艺术感受:“似厌薄王侯之鲭,独存蔬笋之味。”[7](P257)比如《答张太史》、《评朱子论东坡文》、《题昆仑奴杂剧后》等小品,行文简洁,徐渭只是抓住某点,生动地加以描述,反倒使小品变得有趣、自然、明快。其中,《题昆仑奴杂剧后》中就有自然心态的表露: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