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时间:2017-06-08 15:2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以其图、文、形、声并茂的特有优势逐步深入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肯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有必要换个角度来审视它,下面就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探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尝试性的解决对策。9856 [现状之一]画蛇添足,“为用而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以它变化多端的动画,精彩的视听效果,在教学中彰显了它优越的一面。但许多老师往往追求形式而置教学内容不顾,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出现了无课不用的现象,为用而用,结果是画蛇添足。笔者曾观摩一年级的“9加几”课堂场景:大屏幕上呈现出许多鲜花、绿草和树木,随着优美的音乐,小花狗蹦蹦跳跳地走出来,自夸是数学小天才,什么数学题都难不倒它,这时屏幕上呈现一个有十个格子的空铅笔盒,接着画面呈现盒子里有9支铅笔,盒外有3支铅笔,这时又蹦出一只小猴子,提出:“共有几支铅笔?算式呢?结果是多少?”前两个问题小花狗很快说出了答案,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本想把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在最后的一个问题上,但学生却陶醉在图画和声像效果之中,忽略了教学重点计算过程的思考。华丽的背景,配上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大段背景音乐来辅助教学。无疑这样的课件设计是失败的,我们应当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对策之一:充分认识多媒体课件与教学的关系,做到实用、实效。 找准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确定本课有无必要使用课件,哪些环节需要,怎样在需要处设计教学环节,怎样呈现有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等,都是我们运用者需要考虑的。具体来说,可在新知的生长处、观察的模糊处、新旧知识的对比处、操作的关键处、知识的延伸处、思文的障碍处、示范及练习的需要处引入计算机技术。来看这样的教学片段: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会脱口而出:“圆形的。”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的呢?能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并趁机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用三角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向前运动的情境。学生们连忙回答:“不行!因为三角形、正方形有棱、有角,开不动。”接着又出示椭圆形车轮的汽车费力地滚动的镜头,接着提问:“椭圆形没有棱角,这样行吗?”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回答:“汽车前进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不平稳,还是不行!”渐渐地椭圆形的轮子变圆了,汽车飞快地跑起来。这时学生:“哇!圆的才行呀!”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轻松地掌握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这一知识点。使学生处在情趣交融的学习情境之中,这样的教学,符合实际,讲究实用,追求实效。 [现状之二]把多媒体做“高级幻灯机”和“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放映员”和“解说员”。 许多时候数学的课堂教学,把课件当成了“幻灯机”、“电子黑板”的简单累加,教师则成了机器的“放映员”和画面的“讲解员”,始终被具有封闭性的课件牵着“鼻子”走,这样的教学省略了师生互动的过程,老师的形体语言难以彰显。学生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媒体形式浅层面上,时间长了,学生的好奇心一旦消失,反而影响教学效果,这种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又有何用? 对策之二:针对情况,着力运用计算机的不同特性,使特性的优势真正在教学中反映出来。 笔者认为在观察的模糊处,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对比,来提醒学生注意;在需要模仿、练习的环节,可创设供学生仿真训练的机会;运用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演变”和“操作”过程;利用不同文字、图片的对比展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模拟的声音、鲜亮的图画来创设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换言之:就是该用多媒体的则要用足用好,不该用的坚决不用。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角的认识”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先在屏幕上呈现一个亮点,然后从这个亮点引出两条不同颜色的射线,同时闪烁。这个亮点和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就能明白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其中一条固定,另一条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动态显示,使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学生能充分感知并保留和记忆“角”的形成过程,很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画龙点睛的课件的使用,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