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忠义形象分析(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关羽忠义形象分析(3)

但在先秦之后,“忠”“义”的含义逐渐发生了转变,“忠”逐渐演变为上级对下级,特别是君臣之间的道德标准;“义”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同辈之间互相适用的道德礼仪。通常来讲,“忠”“义”二字已转变为一个统一的概念,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忠义”一词来称赞他人的道德品质,以此来形容此人对上级忠诚,对同辈讲义气。具体而言,人们又将“忠义”精神进行了细分,主要包含了两种含义。其中一个内涵指的是忠贞义烈,这一概念记载于许多古代文献之中。《 老残游记》中也有言道:“后人因尊敬他的忠义,每逢春秋时节,便陆续有士人前来上香。”[[]]洪深的《 赵阎王》中有一段情节:“现在老实善良、忠义纯真的人都非傻即疯。”[[]]它还有一个定义就是忠臣义士。《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当代作家郭沫若在他的《甲申三百年祭》之中也表明自己的观点:明朝的国家政治,因为重视科举而被耽误,因此才出现了国破君王的局面,而忠义的社会价值理念却少之又少。

二、关羽忠义的表现

关羽,汉魏末年的一名著名军事战将。据史料记载,关羽早期是刘备手下的一名战将,为刘备打赢了无数重要战役。后来在军前被曹操生擒,继而在白马坡亲手将袁绍手下爱将颜良杀于阵前。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不少文人或文学爱好者喜爱将关羽和张飞并称作“万人敌”。然而,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后,刘备还帮助周瑜攻击南郡曹仁,关羽以个人之勇阻挡了曹操的后援大军。在这场战役之后,刘备安排关羽驻守湖北襄阳,任太守一职。后来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但历史事实在流传过程中常常被无限放大甚至神话,关羽去世之后,民间对关羽英勇事迹的崇拜与尊敬达到极致,称之为“关公”。历朝历代的民间故事、话本、小说或戏剧中都有“关公”的事迹。文献综述

关羽的一生,对于刘备的忠义之心是令人称赞的,他也因忠义之名流芳于天下。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以及他千里走单骑、夜读春秋、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妇孺皆知的典故作为教育蓝本流芳至今,并且在死后不久即被人敬称为“忠义侯”。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关羽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是“忠义”的标杆,关羽身上所具有的“侠肝义胆、仁勇忠义”已经超出了简单的人物形象,而逐渐演化为一种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而关羽的“忠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为义而盟

关羽张扬正义杀了当地有权有势之富豪,后因逃难浪迹江湖,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所述。题目当中选择“结义”二字而弃用“结拜”或“结盟”,并发誓说道:“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在这一部分,“义”对下文的叙述起到了引领作用,甚至可以算是全篇的主要线索,文眼。只要是坚守忠义,在小说中便得到罗贯中的赞颂,但凡是背信弃义者,都被作者赋以口诛笔伐。在整部小说中,无论在什么地方,“义”是更久不变的唯一评价标准。

从历史的客观鉴赏角度,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各国为争取统治权而你争我夺本无对错高低之分。但作家在讲述历史、塑造人物时,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罗贯中在小说中从正面描写了蜀汉,却将曹魏定义为反面立场。后世读者对之多有不解。其实这本就是无可厚非的,罗贯中坚持的是“义”字当头,曹操背信弃义,刘备、关羽、张飞重情重义,正是这个“义”字的一以贯之,才使得作品呈现出正邪的尖锐对立。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罗贯中所秉持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忠孝仁义”思想,尽管历经千年,这一忠义思想至今仍被现代中国人视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理念,一种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