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戏曲与民歌的相互影响湖南花鼓戏与湖南民歌为例(2)
时间:2022-03-14 21:4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1。2 花鼓戏唱腔特点 湖南花鼓戏包括三个基本特点:浓郁的乡土气息、节奏的急促明快、演出的灵活多变,这也正反映着“湘俚人”的辣味十足、爽朗开放。花鼓戏唱腔分为四类,包括川调、打锣腔、小调、曲牌类。可结合其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对子花鼓”是花鼓戏形成的基本曲调,角色只有小丑和小旦,因此以“对子戏”著称;第二阶段“三小戏”,人物角色“小生”的增加以及“对子戏”的发展,促成了川调、打锣腔及牌子戏剧化的形成。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花鼓戏的主要腔调,有一定的起腔和梢腔,其主奏乐器为大筒、唢呐,按不同方式有不同的分类,大体而言,可分为单川、双川、数板三种主要结构形式"。人们较为熟悉的《刘海砍樵》就属川调。打锣腔,来源于哼歌及劳动号子,曲调特征为“一人唱,众人和”,最初用锣鼓和琐呐伴奏,人声帮唱尾腔,主要用于办丧事唱孝歌,因此带有浓郁的哀怨色彩。小调,追溯到明清时期可分为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民歌小调来源于山歌、民歌,趋向于湖南民歌,如《洗菜心》;丝弦小调由外省流传至湘,花鼓戏老艺术家们结合本地方言融于花鼓戏中,独具特色,地方风味足,备受人们喜爱。值得一提的还有运用较多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亦是花鼓戏中韵味十足的声腔。第三阶段逐渐由单声腔往融多声腔与一体,花鼓戏声腔走向完善和综合发展。文献综述 花鼓戏在声音的塑造方面更偏于自然质朴的演唱方式,没有大剧种的那种华丽和规范,它反而更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地域的风俗习惯。想要唱好花鼓戏,气息上的运用也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良好的气息控制就很难唱好花鼓戏。“花鼓戏常以‘啊’‘伊’‘嗯’‘吁’‘哎’‘呀’‘呜’等字将音拉长或者以音阶练习的方法作为气息的训练。”在演唱花鼓戏时,平时讲话的时候是怎样吸气的就怎样吸气,用最自然的状态去吸气就可以了,并不用刻意的去违背常态的吸气。用正确的气息推动声音才能达到正确的焦点,声音才能明亮无杂音。反之,如果气息不正确,声音会有一种紧压感,长期以往会导致声带受损等不良影响。在掌握好良好的气息运用方式后,则可以进行一系列气息装饰的训练,如嗽音、颤音、气震音等的练习。气息练习之后则是对共鸣的要求了。在花鼓戏中,旋律起伏较大,音调较高,字多腔少,如果单纯的使用嗓子来演唱的话容易使声带疲劳受损。所以在演唱时,要能够做到共鸣的即时交替。最后,值得一提就是真假声混合的方法了。花鼓戏中真假声的运用并不同于民歌的唱法,它的发声位置较为靠前,口腔音略多些,演唱时一定要提起笑肌,打开上颚,这样演唱出来的效果才会更加到位。 “花鼓戏也和其它戏曲剧种一样,唱腔体现为歌从于言”。花鼓戏以长沙话为主,其唱腔的旋律基本上都是跟着它的方言的节奏和旋律上发展的。长沙话又可以分为白话和韵白。白话指的是平时交流的话语;韵白的语言则要比白话更夸张、更有音乐感。在咬字方面,花鼓戏字重腔轻,追求字正腔圆。因此我们能发现,长沙方言的表现力极强,在声韵的处理上也是相当复杂的,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花鼓戏时要进行唱腔咬字训练的重要原因。 2。2 湖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湖南民歌与众多地方民歌无异,同样来源于生活、劳动,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宋祖英一首《辣妹子》唱尽了湖南人的火辣热情,李谷一的《浏阳河》亦把三湘四水毛爷爷歌颂得无比贴切。湖南民歌内容丰富、言辞优美,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泼辣,充分的体现了湖南人民细腻的情感以及爽朗的性格。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