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腔唱法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应用(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花腔唱法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应用(2)


(二)花腔唱法的作用及演唱特点
     “花腔”指歌曲旋律中的装饰,包括各种装饰音、快速走音、琶音和华彩乐句等,花腔是美声唱法中最纤巧、灵活的声部。美声唱法在经历了十七世纪的古意大利美声学派、十八世纪的阉人歌手时代和十九世纪的男高音时代,形成了现代美声。花腔诞生于十八世纪,此时的花腔旋律大都由阉人歌手模仿女声即兴演唱的。十八世纪是阉人歌手的辉煌期,他们将花腔过分夸张、一的炫技,同时也将各种歌唱技巧发展到了极至,花腔艺术也达到了巅峰,之后多是花腔女高音。十八世纪之后花腔不仅仅指女高音,在莫扎特、罗西尼和威尔第的歌剧中次女高音和男生声部都有与花腔装饰音相似的演唱。花腔的艺术特点是旋律明朗、有节奏的律动、旋律的口语化和歌词的衬词化等。在演唱时要求头腔共鸣集中,声音要有穿透力,要轻巧、跳跃、吐字清楚,音色要明亮。花腔的风格、技巧和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相交流,在经过我国作曲家的研究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中国民族花腔,这里指花腔女高音。发展至今,中国民族花腔唱法具有自身魅力,在中国的传播逐渐规范及专业,如今已成为全国各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一大亮点。[3]
二、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花腔唱法的应用
花腔创作在我国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它把艺术歌曲创作作为探究点。艺术歌曲题材是从国外传到我国的,作曲家们尝试把西洋技法应用到中国民族艺术歌曲中,其歌曲创作虽不熟练,但在创作手法和民族风格的掌握上日趋成熟。花腔的创作在我国是十分缓慢的。周淑安创作的《安眠歌》是中国第一首花腔歌曲,随后,贺绿汀创作的《十三陵水库大合唱》、《新世纪的前奏》也运用了花腔,创作于1959年的《快乐的百灵鸟》和黎英海改编的《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都是高难度花腔歌曲。这一时期的花腔艺术歌曲细腻、纯朴、高雅、优美动听,但这些作品在当时并没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4]
    (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花腔作品分析
在“文革”后期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始复苏。中国歌曲创作现状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艺术歌曲开始寻求演唱技巧的变化,花腔这才开始有进一步的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并结合其他艺术题材,展现自身的艺术魅力,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白诚仁词、曲的《苗岭的早晨》,郑秋枫作曲、瞿琮作词的《春——祖国的春天》,陆在易作曲、张鸿西作词的《彩云与鲜花》等,这些作品表现了作曲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歌曲达到诗乐合一的完美境界,并具有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陆在易先生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1.陆在易花腔歌曲创作
    陆在易,我国现代优秀作曲家。他创作的作品感情丰富、内容深刻,有丰富的风格特征和个人特色。陆在易在艺术歌曲体裁的美学特征、艺术特征和语言上有深刻理解。他在前辈创作的经验基础之上,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我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他创作的艺术歌曲表现了对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深刻探究和对民族语言的潜心钻研。他刻苦研究歌曲词与调的关系,对歌词与旋律的紧密结合有细致的研究。他在中国艺术歌曲的现有经验上进行创作,他的创作忠于解释人性和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因此,陆在易创作的歌曲具有显著的个人特色。
2.《彩云与鲜花》中花腔应用
《彩云与鲜花》创作于1981年,是一首极具中国特色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曲。歌曲是一首单二部曲式,A乐段为g自然小调,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歌曲的前奏,采用了戏曲的散板节奏,速度是每分钟62拍,使音乐更自由、利于抒发悠长的情怀。在歌曲的A段中第一段运用了歌剧中的咏叹调,将咏叹调放在开头,充分的展现了艺术歌曲的艺术性,重复的歌词演唱,更能表现创作者的情感,在演唱中能更好把握歌曲的情感,将歌曲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在A段中的第二段运用快板表现了典型少数民族音乐的地域节奏型特点,将西方音乐体裁融入民族风格中,跳跃的附点音符和后面的花腔旋律相得益彰。    谱例1:《彩云与鲜花》第30-34小节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