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祈音乐思想初探(6)
时间:2016-12-13 20:52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音乐救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1、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音乐的社会性 王光祈的“音乐救国”思想,其实是与他提倡的“礼乐复兴”和建立民族性“国乐”一脉相承的。他是希望通过上述两种的完成建立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音乐,让音乐去感化人的内心,改变人们的思想“使一般民众听到,无不手舞足蹈,立志向上”。他认为:“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表现。”是“思想、行为、感情和习惯”的集中体现。他在1920年到达德国之后,发现德国的音乐普及程度与教育程度都非常高“非有音乐而不能生活”,甚至把战争后德国的迅速崛起也与音乐联系,所以他也希望用过音乐来救助处在内忧外乱的祖国。还有,王光祈是学者的身份进入音乐领域的,在国内时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是“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团”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少年中国学会”中所体现的爱国救亡的精神,是王光祈一生所追求的,转而学习音乐,也是继续发扬“少年中国”的精神。他说:“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是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从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与吾人之前”[7]。 2、王光祈对中国当时国情与音乐关系的看法 王光祈所处的年代,是我国一个大转型期,是一个由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转向民主社会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特殊时期。当时中国受到外国侵略与国内军阀混战的双重摧残。在西方文化思想不断输入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西方文化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王光祈从事社会活动时期,就已在为祖国的救亡图存而奋斗,当他到德国以后,从学习西方的音乐历史中,也许是看到文艺复兴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希望中国也能有一次文艺复兴,从音乐开始,波及到其他文化领域,从而改变社会,达到民主的复兴。不过,王光祈认为西方音乐充满厮杀与夺利,西方音乐代表的是“战争文化”,即使“虽有巴赫、白提火粉(贝多芬)之不世之才,曾不足以洗欧洲数年血战之机,于夫欧人争名夺利之念。”[7]而且认为国内的军阀战乱与西方应为的传入也不无关系,他说:“今者西洋音乐流入中国,军阀则战兴方酣,学校更弦歌久绝,其为得为失,殊不易言。”[7]虽说把当时的国内战乱归结于西方音乐的传入过于牵强,但也是这样的思想促成了王光祈“音乐救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国乐的衰败与西方音乐的兴盛造成国内战乱(虽说这不可能),他希望发扬传统“礼乐”文化来调节社会矛盾,让国内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谐和”的局面。当然,爱国救亡的精神,也是当时特殊年代每一个有热血的仁人志士所共有的,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强大,为此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王光祈最终选择了音乐。 (二)王光祈对“音乐救国”理念的理解 1、王光祈希望音乐给中国带来改变 王光祈是以“音乐救国”来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他希望怎样通过音乐去救中国,改变中国呢?他曾在《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写到:“第一,音乐要素是‘谐和’,孔子欲以谐和之意,灌入国民生活,使其自己对于自己谐和,其次对于其他人类谐和,再次对于自然谐和。第二,音乐之中有‘节奏’,应快则快,应慢则慢,一点不能任性。倘若你任性快慢,其结果比使其‘走板’。因此之故,习音乐乃是涵养德性之妙法,胜于读一百本‘修身教科书’。第三,音乐之中系有‘美感’,能使人态度闲雅,神思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领略有生之乐。”[7]就是说调节人的生活,提高人的修养,改变人的处世态度。他希望从改变每个人开始来改变整个社会,整个民族。首先他以“谐和”精神融入国民生活,何为“谐和”,就是他说的孔子的“礼乐”思想,在通过“礼乐”及中国的传统音乐调节人的内心,进一步达到“仁者爱人”相互融洽的社会。其次就是,改变人的生活,让人学会张弛有度,提高自己的人生涵养,让每个人的行为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通过音乐与人的心灵相通,真正达到“修身”的功能。再次,要培养人的心灵美,学会怎样去发现美,懂的感受生活,感受人生。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