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文学中日本人的形象
时间:2022-04-20 22:1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 要:抗日文学指的是反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文学作品,中国抗日文学当中日本人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很多次的变化。从一开始恶意丑化的“鬼子”形象到新时期文学中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甚至有的作品描写了反对战争的日本人形象,这些变化说明国民性的认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通过抗战时期“鬼子”的丑化形象,新时期文学中日本军人的形象,以及反对战争的日本人形象的分析,追踪日本人形象演变的轨迹并探讨其后的深层次原因。80069 毕业论文关键词: 日本人形象;比较文学;丑化;演化 The Image of Japanese in the Literature of Anti -Japanese War Abstract:The Anti- Japanese War literature refers to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in the thirty or forty's of the last century, the image of the Japanese in the Chinese Anti Japanese literature has undergone many changes over time。 From the beginning of maliciously vilify the image of "the devil" to the new period literature in flesh and blood affection, even some works describes the image of Japanese war against。 These changes that national understanding also began to chang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devil" to uglify the image, the image of Japanese soldiers in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and against the Japanese War of image analysis, track the evolution of the Japanese image trajectories and explore behind the deep-seated reasons。 Key Words: Japanese Image;Comparative Literature;Vilify;Evolution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1 前 言2 一、抗战时期“鬼子”的丑化形象2 二、新时期文学当中日本军人的形象3 三、新时期文学当中“人”的形象4 四、日本人形象在抗日文学中演变原因5 结 语6 参考文献 7 致 谢8 抗日文学中日本人的形象 前言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中国文学作品当中对日本人的形象的刻画也随着政治关系变化而变化,时间沉淀后的反思而变化。从最初十七年文学中将日本人形象刻画成恶魔乃至弱智低能力的形象,到后来的8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人们开始反思战争,深刻地研究历史。在文学作品出现了对日本人“人”的形象刻画,专注于日本人的人性的刻画与描写,让日本人在作品当中有血肉有情感。有的人改变从前的写作模式和风格,开始写一些特殊日本人的形象,这些特殊的日本人是反对战役爱好和平的。作品当中对形象的刻画都是受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的,以至于在现在的一些文学作品当中,作家依然会刻画一些“鬼子”的形象,但是受到人道zhuyi的影响,这些“鬼子”形象也表现出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人性,他们也会渴望回到家乡,也会为自己所作的事情忏悔,也会反对战争。“我国学界对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以往的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界更多注意的是外国的文学思潮亦或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较少对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做系统的归纳与探究。”[1]“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认为,异国形象并不是对异国完全客观真实的再现,而是作家的主观认识,异国形象的塑造是“本土”对异国总体想象物的一种表现。”[2] 一、抗战时期文学作品中“鬼子”形象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痛楚,日军在中国恶行昭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族抗战意志凝聚,发起全面反抗战争。在1949年—1966年期间产生了狭义上的抗战文学,这些文学作品也被称为“十七年文学”。比较著名的有徐光耀的《小兵张嘎》,邢野的《王二小》,华山的《鸡毛信》,这些作品将日本人的形象妖魔化成为“鬼子”是因为受到了政治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