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视野下的新媒体危机探究(4)
时间:2022-05-04 19:4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媒介恐慌”与“媒介恐怖”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研究的主体有所不同。媒介恐慌 侧重的是受众心理,而媒介恐怖则更多的是关于传播者(媒体)行为的研究。 早在传播学起步阶段,“媒介恐慌”就成了传播学界众学者研究热议的话题。20 世纪初 至 30 年代末,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当时的新兴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 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而又深深担忧。当时主流的对于媒体的观点是“子弹论”:传播 媒介的强大力量难以抵挡,信息接收者在接收到它们传递过来的信息时就像中弹一般,反应 迅速,效果明显。21 世纪的现在,一切都是惊人的相似,人们再一次陷入了对于媒体又期待 又担忧的矛盾情感之中,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之快、力量之强大再一次让社会感到恐慌。站在 受众的角度来理解,其实现在的“媒介恐慌”跟当时的“子弹论”并没有本质性区别。 “媒介恐慌”之所以会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事故或者灾难发生后,官方信息发布的 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会积累民众的犹疑,一旦这种积累突破了峰值,就有可能会发生影响社 会稳定、国家安全的状况。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但同时也带来了信 息源混乱、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附带恶果。虽然国家一直在尝试加强对于新媒体发布信息的 审查,但总是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审查者很容易被舆论冠上“破坏民主”或者 “干预言论自由”的罪名。不仅如此,新媒体依托于互联网大平台,信息海量,匿名度高, 传播速度极快,使得审查举步维艰,难以彻行。对于受众来说,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后到官方 消息更新之前的这一段空白期内,容易处于一种对信息“饥不择食”的状态,这会使得他们 暂时忽略对于信息来源、内容的仔细考量。如果这些未经证实的消息还恰好与受众自身之前 的臆想揣测相互吻合,那么受众的接纳度和信服度就会出现大幅度上升,并且发生再次传播 行为。 “媒介恐怖”相较于“媒介恐慌”更具争议,媒体究竟该不该对于恐怖活动和暴力活动 进行全面、细致的报道?这些报道会不会为其它的恐怖组织、暴力组织提供“教科书式”的 犯罪模板?是否会给犯罪分子平添一种扭曲的成就感从而沦为了恐怖暴力的二传手?是否会 加剧大众对于恐暴事件的恐慌?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深思。更令人担忧的是,恐怖力量与新 媒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致命吸引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公开传播是恐怖zhuyi 的氧气。”恐怖zhuyi往往由社会中的“少数群体”发起,它本身就是一种由于自身与对抗方(往往是社会环境中处于权威、主流的一方)之间悬殊的强弱差距衍生出来的一种病态反抗形式, 它只有通过不断号召来集结力量才能形成气候,新媒体无疑可以为它添翼助力。另一方面,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对于新媒体而言,恐暴活动极具轰动效应和新闻价值,能够带来极高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假 设新媒体真的成为了握在恐暴势力手中的大刀,那么国家安全必将遭受重大威胁。然而事实 上这已经不再是假设,ISIS 等新式恐怖zhuyi的崛起,对于新媒体的娴熟利用以及以美为主导 的反恐势力多次军事打击的萧条收尾都已经说明了新媒体赋予了恐暴势力强大的修复再生和 联结扩散的能力。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