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舆情处置的现状及其应对机制(2)
时间:2022-05-15 11:32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高校危机事件的内涵及类型 (一)危机事件的内涵 荷兰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Rosenthal)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视角对“危机”作了界定,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政策的事件。”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 Public Emergency)作出解释,认为它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1]目前,高校危机事件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业界普遍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起的,在高校内部无预见因素突然发生,大学生群体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2] (二)高校危机事件的类型 高校危机舆情涉及广泛,类型多样。其一,教师言行造成的危机舆情,近年来,由教师言行所引起的高校危机事件频发,备受高校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关注,并引起很大的舆论热议,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人的荣誉,同时也让学校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2014年11月11日上午,华东政法大学某女生因上课迟到,被老师说了几句,课后就将开水泼向了老师,导致教师被烫伤。因此教师言行不当使得高校频频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其二,校园安全造成的危机舆情,它所造成危机事件舆情的成因多在于校园公共设施安全、校园暴力等。2010年9月27日,福州上街大学城某高校,一名男生在学生公寓睡觉时,一个翻身从床上摔了下来,头部摔伤,造成十级伤残。高校的安全问题造成的危机事件,影响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屡受人们的质疑。其三,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的危机舆情。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形成校园危机事件也占有很大比重,主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危机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比如学生泼开水事件、多年前的复旦投毒案和马加爵事件,它们既涉及到教师言行、校园安全问题,同时也是因为涉事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生理或心理方面问题,最终造成危机事件的发生。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二、高校危机舆情凸显的原因 (一)新媒体传播使得高校危机舆情不断凸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转型成以个人为传播对象的自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逐渐沦为传统的传播工具,代替它们的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新媒体在高校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和应对的过程中愈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媒体带来的便利,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非常的方便和快捷,有时只需要通过手机键盘或者轻轻点击鼠标的时间,就可以将信息快速地发送出去并呈几何级倍数扩散开来。[3]在反应灵敏、空间开放、全民参与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传播主题也变得多样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校园信息传播的主导权还掌握在高校管理部门的手中,而在新媒体时代,由高校“把关人”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大学生不再是仅作为信息接收的客体而存在,同时也成为网络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他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和校园BBS等新媒体工具主动发布信息。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0。3%[4]。新媒体所具有的优势,使得广大网民时刻处在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同时,大学生群体在此类由网民主导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处在同一危机事件中的大学生,既是传播模式里的信息传播源头,又是信息接收对象,承担了信息的发布、交流、反馈和再传播的众多角色。群体性传播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的个体同质性,大学生这一族群由于具有相近年龄、类似经历、相似的生活习惯,因而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舆情传播的阻力会较小,事件获得群体一致认同的可能性非常高。由此看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中网民都普遍存在相同的情感态度及舆论倾向。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