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四杰”初探+文献综述(2)
时间:2017-06-20 22:1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生活在朝代更替时代的四杰,生平坎坷,他们的创作与命运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动荡,早年的志向与抱负不得施展,生在乱世又不得隐居自保。明史载“士不为朝廷用者诛其身,没其家” [5],文人们只能被迫入朝为官,但是在官场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明太祖朱元璋因农民出身,微贱的身世使他的性格自卑而多疑,群臣原本无意的几句话甚至几个字,都可能被视为是嘲笑君主,而招致祸患。“明初四杰”的经历就是当时吴中文人的缩影,这种被压制的状态,使文人不敢言说,明初政权对文人的态度,给文人的心理带来极度恐惧。因此,在这个朝代更迭的特殊时期,由于政治原因的打压,吴中文化整体经历了短暂的曲折发展,最终迅速走向凋零。 二、“明初四杰”的创作历程 (一)张士诚据吴之前 早年安定的吴中地区,“明初四杰”处于青年时期,本是怀抱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受到时代的影响,并不得志。 高启在其作品中写道:“我少喜功名,轻事勇且狂。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公卿可俯拾,岂数尚书郎?”[2] “二三策”、“为君”充分表达了他想要为朝廷出谋划策的远大抱负。由于元政权高度的贵族化、军事化的政权性质,时事不断变迁,其胸怀抱负不得施展。在《次韵杨孟载早春见寄》中写道:“应缘少学与时违,不习弓刀诵文典”可以看出,他对政治丧失了信心,放弃了为朝廷效力的想法。 杨基在《舟入蔡河怀徐幼文》写道:“忆初见君江浦外,七尺长身齿含贝。君年未冠复新婚,锦带吴钩紫丝佩。豪姿侠气飒萧爽,春鸿轻便秋隼快。结交梁楚燕赵间,追慕廉蔺羞郭解。誓将弓槊事鞍马,耻作寒儒服巾带。”这是杨基在回忆初次与徐贲相见时的话,“豪姿侠气飒萧爽”可以想象出徐贲飒爽英姿的形象。“誓将弓槊事鞍马”可以表现徐贲的远大抱负。 由于元末危机四伏,身在乱世身不由己,明初四杰早年“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的抱负并得不到施展,意志渐渐消沉,最终选择归隐山林。高启作于元末的《赠薛相士》日:“请看近时人,跃马富贵场。非才冒权宠,须臾竞披猖。鼎食复鼎烹,主父世共伤。安居保常分,为计岂不良?”表明自己“安居保常分”的人生态度,认为明哲保身的思想才能安生。这种思想充斥着当时文人的内心,并且影响着他们的创作。 (二)张士诚据吴时代 1356年,张士诚占据平江(今苏州),以平江为大本营的据吴时代开始。这一事件对吴中文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以顾瑛、杨文桢为首的吴中文人前辈纷纷选择逃离平江,拒绝加入张吴政权。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高启等人,则同意加入张吴政权,高启的好友王行、张羽、徐贲等人也纷纷任职。[3]但是他们所任之职既没有实权,也没有对人身自由有过多限制,如当时的杨基,“先是被聘入张士诚幕下为记室,不久谢去,为饶介客”[4]。张士诚占据平江时期,局势相对稳定,张士诚礼贤下士,给文人的优厚的待遇,以至于文人的生活环境相对安逸。《元史•文苑一》中所说的:“士诚据吴,颇收召知名士,东南士避兵于吴者依焉。”[5]这种闲适的生活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因此其创作都表现了淡泊名利的归隐生活,作品以写景居多。 高启在《娄江吟稿序》中写道:“凡可以感心而动目者,一发于诗。盖所以谴忧愤于两忘,置得丧于一笑者,初不记其工不工也。积而成帙,因名曰《娄江吟稿》。若在衡门茅屋之下,酒熟豕肥,从田野老相饮而醉,拊缶而歌之,亦足以自适矣。”诗是自我情感的表达,当时的高启田园生活是轻松的的。而后的诗作,更突出了高启自由的情感和高雅脱俗的人生趣。在其著作《青丘子歌》写道:“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履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舍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田间曳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2]表达了他不为世俗弯腰的脱俗性格。经过了短暂的出仕体验后,高启也从中看到了真实的自我,拥有着洒脱、淡泊的处世情怀。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