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小说中的城乡差距《人生》《平凡的世界》为例(2)
时间:2022-06-18 15:0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高加林天生不属于城市并且别无选择,只好回到家乡那片黄土地上”。[1](P22)这是高加林的想法,也是路遥的想法,也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想法。高加林的努力和优秀,在这个体制下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功。个人与社会体制相比,力量渺小,像一只蚂蚁。读者虽然同情他的遭遇,但是无能为力。高加林的悲剧性,是对自身身份认识的错误,否定自己,否定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进城的途径。是高加林成为悲剧人物的主要原因。 (二) 逃离农村的心理形成 从农村人的心理角度来看,农村发展落后、生活思想贫穷,但父母对他们的精心培养,给了他们能离开黄土地的思想的突破。由于刚刚步入社会,对新生活认识不清。又不太理解正确到达新的生活艰难的道路。只能错误地把个人的原始欲望当作目标,不能立足于现实的情况,过分追求个人的需要。盲目追求自身实际现在不能拥有的身份和爱情,获得的往往是对人生态度歪曲的领会。忘记植根土地,所以造成“高加林们”的悲剧性。高加林自己否认了自己农村人的这一身份,自己否决了农村人的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想凭借不正当的途径一飞冲天显然是不可能的。路遥借这个故事,在城乡差距这一点上,表达出农村人不能忘本,要基于自己拥有的,通过正当的途径奋斗。 二、茫然: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的九百多公里的土地上,有数不清的孙少平的影子。他们不逃避,不放弃,勇敢地面对贫困匮乏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向命运挑战,向时代挑战。渴望从农村到城市。他们在现实的困境中成长,但大多数人都迷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一)思想的蜕变 与高加林不同的是孙少平承认自己是农村人,他在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提到我们不要嫌弃我们贫困的家庭可以得出。孙少平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从不惧怕艰苦而且习惯迎接艰难。孙少平的思想一直超脱农村人狭隘,但他面临的却是千疮百孔的命运,面临的是一种窘迫的精神的存在。孙少平在完成高中学业后回去劳动,他先是在村里的小学教书,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再教书后,他不甘心在村里度过他余下的人生, 他感到自己应该继续追寻理想。 追求更广阔天地,所以他便毅然说服父兄同意他去黄原揽工,去大牙湾煤矿当煤矿工人。书中大部分情结是孙少安是一直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孙少平总是不安于现状,他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过更有尊严的生活。他为进城做出了很多的尝试,一直走在寻找外面的世界的路上。但孙少平追求的超脱一般农民的需要,他对钱并不是非常看重。他更获得的是精神领域的追求,这也是区别一般人的地方。他想找到一种价值感,存在感。文献综述 孙少平想脱离农民身份,融入城市中,从思想上就要改变。书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孙少平带来思想,也为他带来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他在深深的矿井下,幽暗的矿灯下看书。白天用尽浑身的力量背着巨大的石头。晚上躺在破窑洞里,点一盏小小的油灯,躺在麦秸杆上,翻看喜爱的书籍,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只有在书的世界中找到慰藉,忘记疼痛,烦恼。他看了许多书,他学到书中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的态度,不被任何困难打倒,人只会被摧毁,对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而不断努力。孙少平贪婪着学习书中带给他的精神是食粮,对困苦有了全新认识,“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静地对待欢乐和幸福。”[2](P50)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找到自我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