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手机新闻用户研究澎湃新闻客户端用户(5)
时间:2022-07-23 11:4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2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受众特点 在传统媒体时期 ,新闻从业者握有最大的话语权,选择是否报道的权力都掌握在其手中。而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来源渠道不再单一,传者和受众间的边界也不再那么清晰 ,而是朝着交互性的方向发展。如2016年4月,一女子入住北京某酒店遇袭的新闻首先在当事人的微博发布,随后在一天之内便转发、评论过万,最终引起涉事方面的重视。有网友也发表了“微博比报警管用”的评论。从类似例子能够看到,一个受众参与的“一人一话筒”的时代已经到来。受众正在努力改变原有的仅由媒体如大家长一般来引导舆论的“一言堂”。 2。3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面临问题 2。3。1 新媒体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在手机媒体中,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由于注册门槛相对较低,导致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看似记者的门槛好像变低了,人人都能当记者。但另一方面,门槛也在提升,做记者更难了,专业的操守、专业的分析、快速的反应、深度观察的能力、对事件整合的平衡力等等,这些功夫越来越难。新媒体让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是我们当下需要密切关注、迫切解决的一大问题。[[2]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新华文摘,2010(4):147-150 ][2] 2。3。2 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全媒体的发展环境不利 发展全媒体涉及到三个主体——政府、媒介机构、用户(或市场),三者中作用最大的是政府,政府理应是行业发展的推动者、制度的制定者。但从现阶段来看,以上三者的关系处理的并不是特别顺畅。2015年3月,新加坡开国李光耀的死讯误报让中国多家网络媒体集体失守。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截至2015年3月20日18时,“媒体误报李光耀逝世”的主题新闻数已达3080篇。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统计的2000条网民评论显示,82。9%(因部分网民有多个观点,故总和大于100%)的网民对媒体的传谣行为作出批判。其中,75。4%的网民指责媒体发布新闻时过度追求速度,忽视新闻真实。这一重大的乌龙事件尖锐地揭露了新媒体与新闻专业精神相背离的狂突猛进,而缺乏法律制度约束媒体则是重要的诱因。低廉的犯错成本与缺失的监管机制,是目前新闻传播乱象的成因。[[1]王书画,王帝。”李光耀去世”为何传的那么快[N]。中国青年报,2015-3-21(03)][1]来;自]优Y尔E论L文W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2。3。4 受众的媒介素养 公民的媒介素养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使用媒介;二是准确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2]周葆华,陆晔。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新闻大学,2008(4):58-66][2]而媒介素养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完全的“进口货”,我国对媒介素养的教育远落后于欧美国家。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核辐射泄漏危机,日本灾民处变不惊,而中国却爆发了抢盐风波;2012年的世界末日谣言又让抢购救生物品的狂潮一触即发这些都暴露了国人面对舆论甚至谣言时容易跟风、缺乏常识与基本判断的低媒介素养特点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