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COSO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的是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防止公司欺诈案愈演愈烈。2004年10月,COSO委员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推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拓展为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要求从这八个方面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除了美国,英国特许会计师控制标准委员会加拿大学院颁发 “控制指南”,英国会计协会( ICAEW )发布了特恩布尔报告——《内部控制:联合规范的管理层报告》,此外,巴塞尔、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也都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的相关模型。10594
在学者的研究方面, Lightle 等(1995)认为,负责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管理层如果能发布高质量的评价报告,注册会计师发布了鉴证报告的话,就会释放高质量信息的信号,有利于得到无保留的审核意见,同时公司治理得到提升。
拉里•贝克(1997)建议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并分析了原因,以及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考虑因素。
James Roth、Donald Espersen(2004)对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做理论研究,发现它可以作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来指导实践,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目标、风险、过程、财务报表与有关的确定目标、 描述和评价的 COSO 报告的五个要素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Kopp & Donnell(2004)关注内部控制和程序的评估,研究发现,信息收集的方法——主要是文本表示的问卷调查,过程法等,内部控制评价有三个阶段,即信息的收集、 审核工作论文记录、 内部控制的评估。
(二)国内相关研究
由于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双重作用,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关注在中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评价,包括评价方法,评价框架,评价指标,定性和定量的实证分析等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试图构建一套较适合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适用的内部控制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从整体上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将内部控制的优劣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者也积极探索内部控制评价的许多方面,评价主体研究方面,王立勇,张秋生(2004)通过研究得出,内部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主体,并对该主体的确立进行了理论上的支撑,认为内审部门的工作举足轻重。
在具体评价指标的研究方面,王素莲(2005)结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并提出了五个要素为基础,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姚靠华,蒋玲玲(2007)讨论了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实现过程。于增彪、王竞达和瞿卫菁(2007)从风险管理出发,结合具体案例,作出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方旻(2012)以 ERM 的八要素为一级指标,辅之以二级指标,结合风险管理,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在理论研究方面,刘玉廷(2010)对配套指引进行了补充说明,认为内部控制的措施和结果与评价指标的选取息息相关,同时也考虑在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内部控制的弱点,达到全面均衡目的。董美霞(2010)基于评价准则的指导,通过梳理评价过程的理论焦点,包括评价主体,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评价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整合。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