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解放区的天》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钢琴作品《解放区的天》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2)

1963年,正是“四清运动”(即是农村的社会zhuyi教育运动)在全国全面展开的时期,顺应时代的号召,知识份子家庭出生的储望华当时也投入到社会zhuyi教育运动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储望华有了改编当时流传非常广泛的歌曲《解放区的天》的想法。当时在河北沧州南部盐山以及冀北交界一代,歌曲《解放区的天》非常流行,家喻户晓,被人们所传唱。歌曲《解放区的天》歌词为数唱“十二月”的内容,《解放区的天》中的“解放区”原为“边区”,刘西林在大秧歌运动中(1943年),运用原来民歌的曲调填写歌词,写入了以《逃难》为主题的秧歌剧里,改“边区”为“解放区”,从而使歌曲《解放区的天》成了秧歌剧《逃难》的主题歌曲。虽然歌曲在曲调上增加了音符,但其旋律保持了基本原样。在那红火的年代里,该曲广为传唱,成了人人皆知地歌曲。文献综述

(二)作品诞生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这首作品一方面顺应时代的号召,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元素,贴近人民生活,因而一直保留至今,并运用于钢琴教学及钢琴考级中。历史悠久的陕北地区拥有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陕北人民豪爽,朴实乐观,这种朴实乐观可以感染当时的人们的内心,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使我国人们群众站立起来,积极的投入到农村社会zhuyi建设中去。所以,作曲家储望华在创作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的过程中,选用陕北民歌的旋律素材是有原因的。陕北民歌富有歌唱性而且易上口,可以说是张嘴就可以唱,具备极强的群众基础,贴近人民地生活。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这首钢琴曲不仅是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美好生活,也表达了对伟大领导的歌颂。被群众知晓的歌曲《解放区的天》经由储望华改编成钢琴曲,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气候和社会环境两股清泉的灌溉,运用陕北民歌元素改编的钢琴曲《解放区的天》逐渐的成长起来。有了肥沃的土地和充足地灌溉,钢琴曲《解放区的天》也就诞生了。

二、钢琴作品《解放区的天》创作特征

(一)曲调特征

陕北地区文化底蕴非常浓厚并且富有特色。陕北人民诚实,豪迈。陕北人民用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出散发着朴实,率直又包含激情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富有歌唱性,歌词简单易懂,层次感鲜明,高亢洒脱。采用两句体乐句结构的陕北民歌,核心曲调主要是商,徵调式。在作品的曲调中,作曲家并没有拘泥于陕北民歌本身,而是以民歌情感为主要脉络模仿陕北民歌中豪爽直白,欢快热烈地特点对作品进行创作。钢琴作品《解放区的天》中最富有特点的音调是在五声调式,六声调式,或者七声徵,商,羽调式的基础上,以一个纯四度叠加大二度或者两个纯四度的叠置为架构。在陕北民歌旋律中,我们随处可见到的音程为四度,五度,七度,八度(见谱例1)等比较跳跃的音程。由于作曲家在钢琴作品《解放区的天》中模仿运用了陕北民歌的曲调框架,所以也给钢琴作品《解放区的天》奠定了欢快跳跃的曲调特征。来:自[优E尔L论W文W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谱例1:陕北民歌《三十里铺》1——7小节

(二)曲式特征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为A大调,是一首带再现的ABA结构三部曲式。全曲分为引子,A(a﹢a1),B,A1(a﹢a1﹢a2),三段体。作曲家储望华在创作这首曲子时加入并融合了中国曲式的元素,同时考虑到中国人的观念的习惯,第三部分采用了(a﹢a1﹢a2)的结构,代表的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音乐就像流水是中国人传统的音乐观念,“中国人认为音乐是一种流动的过程,音乐的发展可以在新的阶段结束没有必要再回到最初。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不走回头路,展望新开始的观点。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也可以看出作曲家储望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从大的方面上来看,(a﹢a1﹢a2)的结构既符合中国音乐ABC的构思,同时又符合了西方音乐的ABA三段体思想。在结尾的a2部分作曲家把歌唱的旋律部分隐藏在左手的伴奏中(见谱例2),密集排列的十六分音符上下跳动使得作品的感情氛围更加轻快热闹,使得左手分解和弦的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右手五声音阶的走向,(见谱例2)展示出了钢琴高音区轻灵流畅的音乐,不管是从节奏上看,还是从和声上来看,都透着一股行云流水的轻盈流畅之美。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