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翠翠和《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命运观的探究(2)
时间:2022-08-17 23:0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哈代小说创作的背景 托马斯·哈代是著名的英国小说家、诗人,他的创作跨越了英国的两个世纪,以小说为主的是哈代早期和中期的创作风格。1840年6月2日哈代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中的威赛克斯,哈代家不远处有着美丽的多塞特郡大草原。哈代从小被父亲影响,喜欢建筑,在此期间,哈代又认识了语言学家和诗人巴恩斯并开始大量阅读文学和哲学著作。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哈代辗转于农村和城市,进一步看清了农村和城市在思想、道德、风俗、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哈代以自己的出生环境和自己的经历,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被称为“威赛克斯小说”。“威赛克斯小说”,反映的是19世纪40—90年代,英国资本zhuyi萌芽的兴起,慢慢地渗透到社会每一个领域,当经济入侵农村后,小农经济被迫面临破产的悲惨现状。哈代的创作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他敏锐的嗅觉让他感觉到资本zhuyi经济即将给当地的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这样一种先进的经济制度影响下,作者的创新在于:立足于现实,在传统农耕文化与近代工业文明的矛盾冲突下对人性进行深度挖掘。 沈从文和哈代出生在不同的世纪,又出生在不同的国度。那么,两人在文学创作上又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通过以上对两位作家的介绍,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人都是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进行创作的。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作为创作背景,为我们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同自然和谐相处的纯真画卷;哈代则以“威赛克斯”地区作为自己的创作背景,为我们呈现的是在先进资本zhuyi制度影响下,农村经济的破产以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变动。我们可以把这种创作手法统称为——乡土写作。同样,生活在沈从文和哈代那样的年代是复杂矛盾的。沈从文为我们构建的“湘西世界”虽然是美好的,但是在这样美好的光环下,又给人们留下很多关于“人性悲剧意识”的思考,哈代也不例外,“哈代对他所熟悉和热爱的荒原和林地上的生活比别人看得清楚”,[3]因为哈代完全沉浸在他自己所营造的乡土世界里面,他喜欢威赛克斯世界的一切,他能感受到常人所感受不到的,他尽情的欣赏美景,聆听乡村发出的大自然最淳朴的声音,正是因为他敏感的嗅觉和听觉,再加上独到的分析能力,所以他能从威赛克斯世界一草一木变化中感受时代变化,“他从威赛克斯的景色中不仅看到它的现在,还看到它的过去。”[3]两位作家可以说是对家乡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两位作家创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家乡农村生活的变迁来反映行将到来的近代文明对传统文明席卷的狂潮。来:自[优E尔L论W文W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二、自然状态下的人物悲剧形象 (一)人与自然关系 从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人和自然总是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人的生存和繁衍都脱离不了自然环境。当人类还处于传统农耕文明时代的时候,人性是最善良的,这在“湘西世界”和“威赛克斯世界”最能体现,翠翠和爷爷无忧无虑的生活,天天靠摆渡为生,最起码这样的生活最自在,翠翠在大山的山水之间嬉戏,这里的山水养育着她,从来不会发愁,人世间一切不好的事情都不会让她的心情有丝毫变化。翠翠的性格是天然造就的,纵使后文的湘西风俗画,如水手与妓女、爷爷买肉时人情美的画面和当地的端午习俗等都是人在自然环境下的悠游自在的表现。苔丝的母亲同样如此,无论生活怎样的艰辛,依然对唱歌情有独钟,“凡是从外面流传到布蕾谷的小曲儿,只用一个礼拜的功夫,苔丝的妈准能把它的腔调学会。”[4]正是由于生活的自在,再加上人的朴实,最能营造出这样的和谐画卷。早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善良的,但是从历史的演变过程来看,这样的善良并不是主旋律。从《边城》来看,天然的性情在陪嫁品——小碾坊的争议中渐渐渗入了世俗的名利之争,并慢慢浸染着这一片祥和的净土。于是,“要碾坊还是要撑破船”与其说是一个陪嫁品的问题,毋宁说是近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较量。结果作者选择了折衷,两种文明间的较量打成了平手:傩送出走,没有做出选择。选择就代表着抛弃,作者虽没有做出选择但在结尾处似乎又是已然选择。而随着近代文明的到来,人的善良被打破,近代文明改变了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机器取代人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这时人们为了生存,人性的弊端开始显现,一系列具有时代命运特色的悲剧人物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