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赋呈现方式研究(6)
时间:2016-11-16 20:47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晚唐山水赋的创作主题 晚唐时期,国势日渐衰危,文人们的心态进入了转折期,由中唐时期怀抱着希望正面关注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材,转而吟咏山水,侧面表达历史变迁的惆怅之感。这一时期的山水赋以讽刺时世为主调,比较出名的山水赋家是李德裕和王棨。 李德裕是一位出将入相十余年的风云人物,也是晚唐较有成就的山水赋家,代表作品是《望匡庐赋》、《大孤山赋》、《灵泉赋》。其《望匡庐赋》中云: “沧浪口北望匡、庐二山,影入澄潭,峰达清汉,江水无际,烟景相鲜。沿流而东,若在世表。因怀远公,陆先生,怅然成赋。春水湖平,霁天景旭。眇赴海之清澜,映干霄之翠岳。波鳞烂而势微,帆雁引而相续。轻烟冒于炉峰,若香散于空谷。飞流洒于星湾,疑虹饮于曾曲。”[10] 这段文字先是宏观概括了匡、庐的美景,给读者交代出了作赋的原因,然后又对匡、庐的山水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特别是关于匡庐之峰的壮丽描写,实与李白在盛唐时期以豪迈昂扬之势创作的《望庐山瀑布》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赋最后以“念大福兮不再来,归东皋兮供黍栗”结束全篇,再联想到李德裕的人生经历,不免使人透过他对匡庐风景的赞美,体会到他在乱世之中对隐逸生活的憧憬。 另外,与《望匡庐赋》创作于同时期的《大孤山赋》,通过对山之“孤”的描写,既抒发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也暗示了他自己在人生风波的冲击下要临危不乱。且李德裕的这篇《大孤山赋》将写景、抒情、言志、咏怀融为一体,情与景完美融合,是唐时期的一大进步之作。 王棨是晚唐时期另外一位有影响力的赋家,他同时也是晚唐律赋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当时的黄滔并称为“一时之瑜、亮”。他的作品有《曲江池赋》、《芙蓉峰赋》、《回雁峰赋》,赋中景物刻画得惟妙惟肖且增加了想象的成分,多为后人称道。如其《曲江池赋》一文先交代曲江池繁盛时的景象,点明它四季皆宜游览的特点,然后选取春秋时令下的中和、重阳二节加以具体描写,更突出了曲江池的别样景致,最后,作者在曲江池将毁未毁之际,发出了“愿千年兮万岁,长若此以无穷”的美好祝愿,也渗透了作者对晚唐前景的担忧。 (二)小品赋的出现 晚唐以来,国运每况愈下,讽刺作品日益增多,加之柳宗元以来的讽刺传统,出现了讽刺时世的小品赋。代表人物是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多淡于世事,极力关注个人日常生活,并在咏物写景中寓讽刺之意。如皮日休的《霍山赋》不仅给人挥洒自如的感觉,而且让读者感觉色彩错综,点染生辉,且文章四字对举的形成,使人不得不称赞它是一篇山水赋佳作。 另外,随着科举更盛,晚唐律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一时期不专为科举考试的作品也出现不少,山水赋篇目较为可观,且文风巧丽,对宋代赋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唐代山水赋的创作走过了初、盛、中、晚四段路程,它的演变,不仅写出了唐代士人眼中壮丽的山水景象,而且将唐特有的时代精神展现无疑。它同时也是文人们自然山水审美意识不断深化的体现,为今后我们创造出一种符合当今时代需要并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新赋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是我们今后进行旅游审美不可多得的财富。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