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基因在汉外词汇上的差异表现(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中西文化基因在汉外词汇上的差异表现(3)

(三)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受社会历史传统的影响,某些词语在不同的国家中可能蕴藏着迥异的内涵,具有指导人们进行文化的联想功能,并给人们带来一些独特的信息。比如一些颜色词汇、数字词汇、动植物词汇等等,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国家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环境会赋予其的不同感情色彩。例如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成功,做生意希望“开门红”、结婚要贴红双喜、日子要过得 “红红火火”这些都寄托在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西方,红色代表着暴力与血腥,在美国“红灯区”是色情文化的代表。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会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而在西方白色代表着纯洁,新娘结婚时穿着白色的婚纱,“white”代表着善意的谎言。在中国“九”代表着阳之至,如“九九归一”、“九九八十一难”等,并且因为“九”与“久”同音,寓意着长长久久,又如“六”、“八”等这些数字都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没有这方面的含义。西方人对单数情有独钟,这和基督教的传统和上帝七天创世说有关,同样也因为基督受难说,“十三”被视为是个不详的数字,楼房通常都避开十三层,人们日常结婚等庆典活动也都避开十三号。中华儿女自称为龙的传人,龙是高贵的象征,古代皇帝被认为是真龙天子的化身,而在基督教文化中,龙就是恶魔的化身,代表着邪恶,这与龙在中华文化中的内涵恰恰相反,所以“亚洲四小龙”在英语中被译为“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二、中西思维方式在汉外词汇上的差异表现

人们所具有的思维能力大同小异,但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的思维方式确实是存在着差异的。思维方式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联系密切,它是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社会群体成员文化心理主要特征的集中表现。“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而且语言的结构能决定说该语言的人的思维,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不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的表达中存在着鲜明的表现。贝尔纳认为:“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最好的窗口。”[9]从一种语言中可以窥见到它所体现的独特的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这些差异导致了交流中经常无法避免的误解甚至是冲突,在交流中,只有知己知彼、求同存异发展出汇聚各国特色的多彩文明,才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这在中国文学语言中十分常见,一些文学作品经常使用形象类比的手法,特别是诗词中那些不胜枚举的意象便是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发达的最好例证,比如“杨柳”关乎“离愁别绪”、“菊花”关乎“隐逸高洁”、“明月”关乎“游子思乡”、“梧桐”关乎“凄凉愁绪”、“鸳鸯”寓意恩爱夫妻等等这些举不胜举。王夫之指出:“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侓,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10]也就是说,他认为儒家的《六经》都是用形象比喻来阐明道理的。再比如说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这一概念的本意究竟指的是什么,孔子也无明确的阐述,令后来的学者们众说纷纭,由此可见中国的抽象思维的确不够发达。抽象思维也被成为逻辑思维,“logical”一词源于欧美文化,西方人发达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明显的受到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逻辑系统的影响。文献综述 (责任编辑:qin)